說到故意傷害致死,相信大家一定會很痛恨這種犯罪行為吧,都想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而故意傷害致死起訴書就是十分必要的了。其實,故意傷害致死是有很多特征標準和量刑以及賠償標準的。下面,律霸小編將會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相關的法律知識。
一、故意傷害致死起訴書范本:
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吳XX,男,XX年XX月XX日出生,身份證號碼:XXXXXXXXXXXXXXXXXX,XX族,?。篨X省XX市XX區XX路41號XX新村XX幢XX室。
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華XX,男,XX年XX月XX日出生,身份證號碼:XXXXXXXXXXXXXXXXXX,XX族,個體,?。篨X市XX區XX街XX號,(戶籍所在地:XX省XX市郊區XX鄉XX行政村XX號)因涉嫌故意傷害罪,于XX年XX月XX日由XX市公安局XX分局取保候審。
訴訟請求:
1、請求依法追究被告人華XX構成故意傷害罪的刑事責任,并從重處罰。
2、請求被告人華言因故意傷害原告人吳XX身體,賠償原告人吳XX的經濟損失合計人民幣XXXX元整。
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犯罪構成的特征:
(1)客觀方面,表現為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并且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結果。
(2)主觀方面,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他人身體傷害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傷害結果的發生,但是并不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結果的發生,也就是說有致人傷害的故意而沒有致人死亡的故意,主觀上是故意加過失的雙重罪過。
三、量刑標準:
根據《刑法》第234條的規定,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起刑為10年,適用死刑。在刑事訴訟事務中,“以犯罪嫌疑人對被害人及家屬積極作出民事賠償作為酌定情節在量刑中被充分考慮”已在司法實踐中被普通運用。因此,民事賠償部分的解決將直接影響對犯罪嫌疑人判處實刑的期限。
就故意傷害(致死)的案件而言,如在基層法院提起公訴,則一般對犯罪嫌疑人比較有利,既不會判處無期以上徒刑,如果積極賠償,則一般在12年左右;如在中院提起公訴,即使積極賠償,最終也會使用上刑限。
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狈盖翱钭?,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四、賠償標準:
1、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以六個月總額計算。
2、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準計算。被扶養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十八周歲;被扶養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二十年。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被扶養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被扶養人還有其他扶養人的,賠償義務人只賠償受害人依法應當負擔的部分。被扶養人有數人的,年賠償總額累計不超過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額或者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額。
3、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具體數額根據死者的戶口,當地統計數據,被撫養人的人數、年齡,當地生活水平等綜合計算。
以上,就是律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故意傷害致死起訴書方面的知識,主要包括故意傷害致死的判斷標準、量刑標準以及賠償標準等等,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故意傷害致死是很嚴重的范圍行為,建議大家在起訴之前,找相關律師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向法院起訴離婚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28新婚姻法離婚條件有哪些
2020-12-22簽離婚協議需要注意什么?離婚協議書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0-11-17離婚協議探視權是什么?
2021-02-05起訴離婚訴訟程序是怎樣的?
2021-02-05假離婚協議書范本是怎樣的?
2021-01-10分居多久可以辦離婚
2021-01-11為什么近年來中國夫妻離婚率在不斷的上升?
2021-02-272020自愿離婚協議書范本
2021-01-13離婚了孩子能改姓嗎?需要哪些手續?
2021-03-05未成年子女撫養費標準
2021-01-18云南省計劃生育條例實施細則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16子女撫養費依據包括哪些
2021-03-17夫妻二人離婚后奶奶有探視權嗎?
2020-11-15法院判決監護權歸屬的標準,怎么確定監護人
2020-11-16離婚子女撫養權判決標準是什么?
2020-12-30出生證明公證有效期
2021-02-02出生證明公證委托書怎么寫
2020-11-26夫妻離婚怎么爭取孩子撫養權?
2020-11-18繼子女有繼承權嗎?繼子女是否可以代位繼承?
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