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犯罪的構成要件有四個,包括主體及主觀方面。從主觀來看,犯罪有故意和無意的狀態。在大部分刑事犯罪構成要件中,主觀表現都是故意,比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等。一般來說,故意犯罪的處罰措施都比較嚴厲,那么,故意犯罪名詞解釋是什么?下面我們一起跟隨小編做個具體了解。
一、故意犯罪名詞解釋是什么?
故意犯罪就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是卻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事件,因而構成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故意犯罪是指行為人在故意的心理狀態下實施的犯罪,是犯罪構成要件中主觀方面的一種心理狀態。根據刑法規定,故意犯罪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個特征:
1、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必須是明知的。這種明知既包括明知必然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也包括明知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2、行為人必須是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不論行為人明知的是危害結果必然發生,還是可能發生,只要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就構成故意犯罪。希望危害結果發生和放任危害結果發生在程度上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就是刑法上通常說的“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二、如何理解直接故意犯罪?
直接故意犯罪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所構成的犯罪。直接故意犯罪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行為人在行為當時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是成立故意犯罪的前提。首先,此處的“會發生”包括必然發生和可能發生兩種情況。其次,這里的危害結果是相對確定的結果。再次,某些直接故意犯罪還要求行為人認識到刑法規定的一些特定事實。
2、行為人對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的危害結果持希望其發生的態度,是成立直接故意犯罪的關鍵。即行為人積極追求危害結果的發生,發生危害結果是行為人實施危害行為所直接追求的目的。希望發生的危害結果與其明知會發生的結果須同一。
3、直接故意犯罪行為人具有明確的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行為人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促使危害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愿望。這與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是一致的。
4、直接故意犯罪行為人的心理傾向是單向的。即要危害結果發生,一旦危害結果沒發生,是違背行為人的心愿的。
由此可見,根據故意犯罪名詞解釋,故意犯罪就是當事人明知道后果還去做違法犯罪的事情,法院審理刑事案件,在量刑的時候,會重點判斷犯罪意識形態。故意犯罪可以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如果當事人直接故意犯罪,其承擔的法律責任要重一些。間接故意也可以理解為過失犯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部隊結婚程序有什么規定?
2021-03-24起訴離婚的條件是什么?
2021-03-24離婚的法定條件是什么
2020-11-28上海法院起訴離婚程序是怎樣的?
2021-01-30起訴離婚與協議離婚程序有什么區別?
2021-01-22起訴離婚時間需要多久,起訴離婚的期限
2021-01-21單方起訴離婚需要辦哪些手續
2020-11-26協議怎樣辦理離婚手續需要哪些證件
2020-12-29離婚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2-14打離婚官司流程是怎樣的?
2021-02-12法定監護人順序是怎樣的,監護人應履行的義務有哪些
2021-01-05小孩出生證明有什么用
2021-02-08云南省《計劃生育條例》是怎樣的
2021-02-06斷絕父子關系證明要求范本?
2020-12-15離婚孩子的撫養權問題如何規定的?
2020-12-29變更離婚子女撫養權協議怎么寫?
2020-12-31夫妻離婚小孩撫養權怎么分配?
2020-12-21夫妻財產公證書的辦理流程是怎樣的?
2021-02-03怎么辦理婚前財產公證?
2021-03-04離婚財產怎么分配,離婚小孩跟誰?
20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