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我國勞動法的規定,勞動合同的解除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協商解除勞動合同
按照契約自由原則,勞動合同也是當事人之間達成的一種合意。因此,勞動法規定,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且不違背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下,可以解除勞動合同。這種協商解除具有以下特點:1、只要雙方達成一致,可以不受勞動合同中約定的終止條件的限制。2、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均有權提出終止勞動合同的請求。3、如果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應依法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而由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有權不支付經濟補償金。
司法實踐中,就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問題(即前文所述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第3個特點),還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認為,在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下,無論誰提出的解除勞動合同的要求,用人單位均須無條件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金。另一種理解認為,有必要區分是哪方先提出的解除勞動合同的要求,如果由用人單位提出的,應由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如果由勞動者先提出的,那么如果給用人單位造成了經濟損失,勞動者還應承擔賠償責任。
筆者認為,這兩種理解均是值得商榷的。第一種理解,實際上與勞動部頒發的《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第5條的規定相悖,該辦法第5條規定: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且“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才由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并沒有規定在勞動者先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情況下,用人單位還要支付經濟補償金。而且,從實際情況看,勞動者先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滿足了其要求,再由用人單位給予經濟補償也違背了最基本的公平原則。因此,第一種理解是錯誤的。對于第二種理解,筆者認為也是錯誤的。在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下,之所以規定用人單位在先提出終止合同的情況下給予勞動者一定的經濟補償,完全是因為在勞動合同的法律關系中,用人單位處于一種強勢的地位,而勞動者往往處于劣勢,讓用人單位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可以使這種失衡的法律關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因此,這種補償是合理的。而在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且與用人單位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已說明勞動者的離去對用人單位的利益并不構成嚴重影響,再要求勞動者賠償用人單位的經濟損失已違背了《勞動法》著重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宗旨。因此,筆者認為,按照前文所述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第3個特點處理此類補償問題,是符合勞動法的立法本意且有利于解決此類糾紛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事案件超期羈押怎么辦
2020-12-22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國家法律規定的原則
2021-03-01老年人的立遺囑權應該如何保護
2020-11-18遺產的范圍有哪幾種
2020-12-09房屋延期交付有賠償嗎
2020-12-25哪些證據需要保全
2020-11-27房主房產證不滿兩年如何過戶
2020-12-12離婚后另立戶口拆遷有補償嗎
2021-01-05拘役是否要解除勞動合同
2021-02-21被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怎么辦
2021-01-29什么情況可以適用勞務合同
2021-01-09面對求職單位的女性性別歧視怎么辦
2020-12-29調解委員會調解時間和次數有限制嗎,有什么作用
2021-02-01教育金屬于哪種險種
2020-12-08單位保險要交多少年
2020-11-17無證駕駛肇事保險公司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021-03-03可以取消外資保險公司高管終身在中國任職資格的情形
2020-12-12車著火了保險怎么處理
2021-03-18快速理賠需要報警嗎
2020-11-30投資類保險的類型和各自的優點
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