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刑事附帶民事精神損害賠償正當性
不久前,鄰里請求答疑。稱其家人受加害人故意傷害造成殘疾,加害人被處有期徒刑。被害人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要求加害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法院未予保護。我只能根據目前的法律規定答復法院是正確的。鄰里不解,大呼不公平,且稱不如“私了”。我們無言以對,雖自認為亦不該如此,但法有明文。我認為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基于個案提出精神損害賠償是正當的,應受到法律保護。
一、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現狀及不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第一款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2001年3月10日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規定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精神問題解釋》)的正式實施),使人民法院在審理精神損害賠償案件中更有法可依,更具可操作性。2000年12月9日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范圍規定》,法釋[2000]47號,最高人民法院第1148次審判委員會通過),第一條第二款又明確規定:“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的精神損害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002年7月20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以下簡稱《精神問題批復》)又進一步明確:對于刑事案件的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以上《精神問題解釋》、《范圍規定》及《精神問題批復》就互有矛盾之處。因為在《精神問題解釋》第一條的受案范圍內,并未排除附帶民事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最高人民法院之所以否定了刑事附帶民事的精神損害賠償,可能基于這樣背景:一是刑事案件精神損害賠償過于寬泛,不僅是自然人,甚至是單位,都有可能存在精神性人格權利益損失,確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不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刑事案件精神賠償往往數額巨大,而被告人大多無力承擔或根本不愿履行,法院判決可能會成為法律“白條”。三是精神損害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賠償金額不具有等價性。四是我國法制建設受到前蘇聯等一些早期社會主義國家的影響,他們認為以金錢方式賠償精神損害,等同于將被害人人格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精神損害難以用金錢來衡量。故我國立法暫未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刑事附帶民事案件受理范圍內。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糾紛怎么處理
2020-11-23自己的房子倒了砸死人怎么辦
2021-02-12什么是域名仿冒注冊商標
2021-01-19更換駕照去車管所還是交警支隊
2020-12-14沒有實際借款的還款協議有效嗎
2020-11-19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父母可以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嗎
2021-02-18單憑微信聊天記錄可以立案嗎
2021-03-17拆遷賠償房產能否抵押貸款
2020-12-28房屋抵押登記程序是怎樣的
2021-02-28被財產保全了銀行卡還能用嗎
2021-01-12房屋有抵押買賣也不破租賃嗎
2021-02-06土地確權后還能建房嗎
2020-12-17什么是非法集資房
2020-11-30房產證糾紛如何維權
2021-01-08購房新政策二套房契稅相關規定
2021-02-21勞動關系轉移到異地保險怎么轉移
2020-12-01勞務外包的好處
2020-11-21壽險合同成立后可以做變更嗎
2020-11-21買兩份意外險,賠付是不是兩份都分別賠付
2021-01-15保險合同到期按什么條款退款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