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實施侵權行為的責任,第二部分是網絡用戶利用網絡實施侵權行為網站承擔連帶責任的兩種情況。
(一)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1款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是規定網絡侵權責任的一般規則: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都構成侵權責任,都應當由自己承擔賠償責任。
網絡用戶利用網絡,在網絡上實施侵權行為,符合《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規定要求的,構成侵權責任,應當對被侵權人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這是一般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1]
網絡服務提供者自己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例如自己發布信息,抄襲、剽竊他人著作,未經著作權人同意而在網站上發表他人作品等,按照《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的規定,構成侵權責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兩種侵權責任都是過錯責任,也都是自己責任,與第36條第2款和第3款規定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都不相同。
(二)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
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是指網絡用戶利用網絡實施侵權行為后,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法定情況下與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的網絡侵權責任形式,《侵權責任法》第26條規定了兩種規則:
1、提示規則
提示規則,是《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規定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連帶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對此,也有的將其叫做“通知與取下”規則。[2]
提示規則的要點是:網絡服務提供者不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實施侵權行為,被侵權人知道自己在該網站上被侵權,有權向網絡服務提供者提示,通知其網站上的內容構成侵權,應當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接到該提示之后,應當按照其提示,及時采取上述必要措施。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構成對網絡用戶實施的侵權行為的放任,具有間接故意,視為與侵權人構成共同侵權行為,因此,就損害的擴大部分,與侵權的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未經提示、或者經過提示之后即采取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就不承擔責任,即為“避風港”規則。[3]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訴訟可否提起再審或者抗訴
2020-11-10租房期間電器壞了誰來修
2021-02-26社交軟件上散播他人隱私如何處理
2021-01-29賣房人如何簽訂售房合同
2020-11-26訴訟期間未申請財產保全,車輛可以過戶嗎
2020-12-23房產互換應如何辦理?
2020-12-30哪些情形可以變更勞動合同,變更勞動合同要注意什么
2021-03-10原公司注銷工齡怎么認定
2020-11-09保險合同成立和保險合同形式是什么
2021-03-05業主購房后怎樣選擇保險
2021-02-07雇人干活受傷用理賠嗎
2020-11-08交通事故保險不理賠怎么辦
2020-11-13車輛索賠須注意免賠率
2020-11-15投保人在保險投保時應如何保護自己的利益
2020-12-29煙臺市學校校方責任保險工作實施方案(試行)
2021-02-03投機性預期利益不可保險
2020-12-15土地出讓收回可以再次出讓嗎
2020-12-05農村實行土地流轉能給農民帶來哪些好處
2021-02-03工業用地轉讓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1-20公司拆遷補償款可以分紅嗎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