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客觀要件是什么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
即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
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離開現場,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如案例1:孫某駕駛兩輪摩托車馱載其朋友劉某(二人均喝酒過量)超速行駛時,因路上顛簸,劉某從摩托車上跌落頭部著地,致-腦損傷而當場死亡。而當時孫某對此一無所知,仍然繼續駕車狂奔,直至被人發現將其截獲。
本案中,孫某雖然離開了現場,但因其主觀上對劉某墜地身亡這一交通事故并不“明知”,故不宜認定其“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認定其構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明知”,是指行為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如果行為人“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造成交通事故而裝作不知道,逃離事故現場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2)主觀上是為了逃避事故責任,逃避法律的追究。
實踐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親友及其他圍觀群眾的毆打而逃跑,這些人往往在逃離現場后,很快通過報告領導或報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處理。顯然,這些人的主觀惡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認定時加以區分,以保證準確適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縱。
如案例2:司機宋某違章駕車,將一行人于某撞死,正當宋某對于某進行搶救時,于某的親友及當地群眾聞訊趕到,持械對宋某進行毆打。宋某被逼無奈,駕車逃離現場,直接到當地公安派出所報案。
本案中,宋某的逃跑行為就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當然,需要說明的是,行為人出于正當目的逃離現場后,必須及時向有關機關報案,接受法律處理,否則,如果行為人一逃便杳無音信,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3)客觀上實施了逃離事故現場,不向公安機關報案的行為。
如果是普通的交通事故沒有發生人員重傷、死亡,那么肇事逃逸者會被治安處罰并被終身禁駕。但如果因為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使受害者因得不到搶救而重傷甚至死亡,那么案件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肇事逃逸者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正確地區分交通肇事逃逸行為。這樣不僅能使肇事逃逸者受到應有的刑罰,同時也能使受害者得到及時的搶救和治療,從而有利于社會在和諧中發展,有利于社會穩定團結的美好局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骨折傷殘鑒定等級有哪幾級呢
2021-01-31買的新房應如何進行驗收
2021-01-16犯罪過追訴時效了怎么給黨紀處分
2021-01-10父母以贍養為前提的贈與可否撤銷
2020-12-30不準離婚能請求損害賠償嗎
2020-12-232020最新的交通事故傷殘鑒定等級是怎么樣的
2021-02-05工傷有工資嗎,工傷工資怎么規定的
2020-11-28交通事故如何快速理賠
2021-03-15小學生在校發生意外.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05試工期階段是否存在勞動關系
2021-03-07勞務派遣是什么意思
2020-12-08勞務關系辭退賠償是什么
2021-02-18工作未滿兩年被裁員怎么補償
2021-03-20退休離職有經濟補償金嗎
2021-01-16保險到期數小時后投保車輛發生火災
2020-11-24汽車自滑撞死司機保險要不要賠
2021-01-10保險合同盡到說明義務是否就可以免責
2021-01-26分清一般代理和全權代理
2020-11-13個人土地流轉協議書
2021-03-26農村大力拆除空心房的原因是什么拆遷補償又是多少呢
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