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工傷事故概述
工傷事故是指企業職工和個人雇工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所遭受的人身損害,以及罹患職業病的意外事故。
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1)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這是典型的工傷,包含了認定工傷的全部要素,而且都是典型的表現形式。
(2)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這種工傷認定的關鍵之點在于工作時間的延伸,將工作時間的前后認定為工作時間,其必要條件是從事的工作必須是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因此,履行工作職責的要素也有一定的變化,只有工作場所的要素沒有變化。
(3)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這種情形,是工作原因要素的變化,遭受暴力等意外傷害并非工作原因,而僅僅是與履行工作職責有關。例如,在銀行工作,遭受劫匪攻擊造成損害,不論是不是為了保護銀行財產,都應當認定為工傷。
(4)患職業病的。凡是患職業病,均與工作有關,因此一律認定為工傷。
(5)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因工外出,其全部外出時間都認為是工作時間,其外出的地點以及沿途,也都認為是工作場所。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的,自然屬于工傷。即使是在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也應當認定為工傷。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上下班途中的時間,是為了執行職責,并不是為了自己目的而行為,因此是工作時間的延伸,因意外事故遭受損害的,也是認為是工作時間。如果勞動者在上下班途中遭受的損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用人單位沒有責任,則應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對此,《條例》規定,上下班途中遭受機動車事故傷害的,認為是工作時間遭受的損害。
(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其他法律和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而《條例》沒有規定的,也應當認定為工傷。
按照《條例》第15條規定,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都視同工傷。視同工傷實際上并不是工傷,由于與履行工作職責有關,為了更好地保護職工權利,將其作為準工傷對待,也就是視同工傷。因此《條例》規定,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按照條例第16條
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1)因犯罪或者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職工因犯罪活著違反治安管理傷亡,自然是與履行工作職責無關,不得認定為工傷。
(2)醉酒導致傷亡的。職工因醉酒而傷亡,也與履行工作職責無關,即使是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也不得認定為工傷。
(3)自殘或者自殺的。這種人身傷害是行為人自己的責任,不能認定為工傷。
第二章工傷事故責任認定
工傷事故責任構成
確定工傷事故的損害賠償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各國立法通例。在這種歸責原則指導下,構成工傷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必須具備以下要件:
(一)職工與企業或雇主之間必須存在勞動關系
應當區分提供勞務的承攬加工合同與勞動合同的界限:勞動合同是以勞動力作為合同的標的,企業或者雇主支付的是勞動報酬或者是勞動力價格;加工承攬合同是以加工行為和加工的成果為標的,雇主支付的是加工費。因此,加工承攬合同的加工人遭受損害,定作人不承擔工傷事故責任。
(二)職工必須受有人身損害事實
工傷事故的損害事實,是職工人身遭受損害的客觀事實,不包括財產損害和其他利益的損害。職工的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都在勞動保險的范圍之內,都是工傷事故侵害的客體。
在確定工傷事故責任的時候,應當進行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工傷認定的意義在于確定是否構成工傷事故責任,而勞動能力鑒定則是為了確定工傷職工享受何種工傷待遇。因此,只要將職工的人身傷害認定為工傷,即具備工傷事故損害事實的要件。
(三)職工的損害必須在其履行工作職責的過程中發生
在實踐中,怎樣判斷工傷事故的履行工作職責,就是工傷事故構成的三要素: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和工作原因。
工作時間,就是在履行工作職責的時間界限之內,即用人單位規定的上班時間。為了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對工作時間的認定適當放寬。第一,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的正式工作時間的前后,認定為工作時間;第二,因工外出時間,認為是工作時間;第三,上下班途中的時間,認為是工作時間。
工作場所,是指在履行工作職責的環境范圍之內。執行工作任務的場所,就是工作場所。因工外出的領域,以及上下班的途中,也認為是工作場所。在這些地方發生的職工人身傷害事故,也認為是工傷事故。
工作原因,是指履行工作職責的事由。對此,應當作較為寬泛的理解,不能過窄。例如,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工作和收尾性工作,在工作中遭受暴力等意外傷害,以及在因工外出期間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也都認為是工作原因。
確認履行工作職責的界限,就是要根據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和工作原因這三個要素衡量確定。《條例》第14條規定認定為工傷的七種情形,都是根據這三個要素確定的。
應當注意的是,《條例》還規定了視同工傷的三種情形。在這三種情形下,也應當作為工傷處理。
(四)事故須是職工受到損害的原因
事故必須是造成職工人身損害的原因,這是構成工傷事故責任對因果關系要件的要求。換言之,事故須與職工受到人身損害的事實之間具有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關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鑒定需要準備多少費用
2021-02-06被否認合同拒絕賠償實業公司該怎么辦
2021-01-22驅逐出境的具體方式
2021-01-09物業維修費能否計入物業管理費
2020-11-17交通肇事糾紛中,律師費可由保險方承擔嗎
2020-11-15非法集資是什么意思
2020-12-28租房合同和收據都丟了怎么辦押金
2021-01-23民事調解后還可以保全嗎
2020-11-29申請勞動爭議仲裁時效期間是多久
2021-01-09如何認定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
2021-01-10農田非法在別人土地上取土如何處罰
2021-02-14商業秘密事項如何約定
2021-01-08發生工傷事故后 應該如何申報工傷事故
2021-02-08請求確認勞動關系材料有哪些
2021-03-23勞動爭議管轄權是什么意思
2020-12-29100元意外險賠償標準
2020-11-15簽訂保險合同要注意什么
2020-12-03短期財產人身保險業務償付怎樣計算
2020-12-05人身保險理賠的原則是什么
2020-12-03人身保險保險合同和財產保險合同的區別有什么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