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準就是“醫療水準”。即,醫師在進行醫療行為時,其學識、注意程度,技術以及態度均應符合具有一般醫療專業水準的醫師于同一情況下所應遵循的標準。日本有判決認為,醫療水準是一種已具備專家相應能力的醫師,盡其鉆研義務、轉診義務、說明、勸告義務的一個前提標準。以“醫療水準”作為判斷醫療糾紛中醫師或醫院過錯的標準,已是日本學說及審判實務上的共同見解。東京高等裁判所1988年3月11日曾有判決論及:“依《日本醫師法)第1條之規定,醫師由于其職司醫療及保健指導,對于公共衛生之促進寄予作用,從而達到確保國民健康生活之目的。因此,當其在診察、指令之時,自應被要求參照其業務性質,履行基于防止危險上,以實驗為必要之最完善之注意義務。而注意義務之基準即為診療時所謂臨-床醫學實踐上之‘醫療水準’,亦即,醫師應本著該水準,履行其最完善之義務。因此,醫師在從事治療時,怠于履行依該水準所應盡之注意義務,從而致他人身體或健康于損害者,即應被認定為有過失,自應依民法第709條之規定,對于被害人所受之損害負賠償責任。”
在依據醫療水準判斷醫方的過錯時,必須注意區分醫療水準與醫學水準。醫學水準,也稱學問水準,就是“在將來應予一般化之目標下,現在不斷出現的基本研究水準。相比之下,醫療水準可謂”實踐水準“,是”現在業已一般化、普遍化,在醫療上現在加以實施的目標。“由醫學水準到醫療水準的過程,須經由三個階段。第一為經驗階段。即針對某一特定疾病之治療方法,醫師將其實際治療的情況、進程,具體地予以把握、思索,并加以驗證,最后將其心得及結論在學術雜志上予以發表,以尋求共鳴。該階段只是關心該問題的醫師或醫學研究人員個人的治療經驗,并未經其他醫學工作者的質疑、追試,未受有他人的客觀評價,自然不能作為判斷臨-床醫生過失的標準。第二階段為客觀化階段。個人的治療經驗,經由其不斷的在學術雜志上發表,并且經驗不斷累積,從而引起其他學者、醫生的驗證、追試,以致使該特定之治療行為具有客觀化、科學化的結論。但在此階段,該特定治療行為也只有現實遭遇同一案例的醫生、醫學者始能有所觸及,尚未能成為一般臨-床醫師所用之診斷方法,當然也不能成為判斷臨-床醫生過失的標準。最后一個階段乃是普及化階段。前述的特定診療行為經由前兩個階段后,經過普及推行,該特定醫療方法已被客觀肯定,且被普遍化的接受,并達到期待可被一般執業醫生所知悉和運用的程度,從而使之成為該醫療狀況的醫療水準。這時,也就成為論斷臨-床過失責任的基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有家暴的婚姻按法律怎么處理
2021-02-02離職后公司扣工服折舊費違法嗎
2021-02-16擅自將耕地改為林地如何處罰
2021-02-08工廠私自解除勞動合同怎么維權
2021-03-13哺乳期公司部門解散可以拒絕調崗嗎
2020-12-01勞動調解有時間規定嗎
2021-03-10申請勞動局調解的期限是幾天
2021-02-07交強險理賠怎么墊付和追償
2021-01-02大貨車盲區肇事未發現保險公司賠嗎
2020-11-26什么是保險合同的定義
2021-01-14保險公司保證金退還時間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10福建臺風來襲汽車被水淹了保險賠嗎
2020-12-10什么情況下汽車淹水可以理賠
2020-11-24保險公司“無責免賠”真的能免責嗎
2020-12-2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利與弊
2021-01-12土地承包的經營權抵押不登記有效嗎
2021-01-01拆遷補償款夫妻如何分割
2020-11-15拆遷補償方式有哪幾種
2020-11-09拆遷安置的補償方式有幾種
2021-01-03對拆遷補償不滿意,該怎么辦
20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