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公眾人物隱私權知情權
一、公眾人物及其隱私權概述
(一)公眾人物的含義
公眾人物的概念源于1964年美國的沙利文訴《紐約時報》案。在該案中,布倫南大法官首次提出了“公共官員”(Publicofficial)的概念,并樹立了“確有惡意”原則。三年后,在“足球教練訴退伍軍人案件”中,法院提出了公眾人物的概念。首席大法官沃倫認為:“公眾人物是指其在關系到公共問題和公共事件的觀點與行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常常與政府官員對于相同問題和事件的態度和行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相當。”[1]此案的判決顯示法院認為公眾人物都涉及到公共利益。
1971年的“羅森布魯訴大都會新聞有限公司案”將“確有惡意原則”確立為適用于任何有關公共利益的對個人報道的場合,后成為新聞法制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西方,公眾人物(PublicPerson)已成為一個專門的術語,指一定范圍內廣為人知的、與社會利益密切相關的重要社會人物。根據學者史賓塞(DaleR.Spencer)的解釋,公眾人物包括政府官員、公職候選人、發明家、作家、運動員、藝術表演家、罪犯、被控訴的人以及其他易受注意的人物。
在我國公眾人物又稱社會知名人士,始見于2002年范志毅訴《東方體育時報》案,指的是因其特殊才能、成就、經歷或其它特殊原因而廣為公眾熟知,與社會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重要社會人物,包括黨政高級官員、著名科學家、藝術家、影視明星、體育明星、著名企業家、社會活動家、勞動模范、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以及其他公眾人物。
理論上,以行為人的主觀意愿為標準,可以將其劃分為自愿性公眾人物和非自愿性公眾人物。從公法的角度和以對公共官員的特殊要求為標準,又劃分為政治性公眾人物和社會性公眾人物;美國聯邦法院還從時間屬性上將其劃分為完全公眾人物和有限的公眾人物。
(二)隱私權的含義及其特點
隱私,也稱個人生活秘密,是指公民個人生活中不愿公開且不愿為他人知悉的秘密。如個人日記、生活習慣、財產狀況。隱私權(therighttoprivacy)是公民對自己個人生活和以個人生活自由為內容,從根本上排斥他人干涉的一種人身權利,是人格權的一種。
我國尚未確立隱私權制度,但有關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已有規定,如《憲法》39、40條和最高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明確將隱私權作為名譽權來進行保護。
與普通公民相比,公眾人物隱私權的特點是:
1、公眾興趣性。公眾人物因其特殊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其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興趣。
2、與公共利益的相關性。由于公眾人物具有廣泛的社會知名度和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公眾人物的工作、生活、言行舉止與社會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甚至構成了公共利益的重要內容。
3、法律保護的限制性。有權利就有義務,有權力就有限制。公眾人物作為社會的特殊群體,擁有更多的權力和地位,在權利的行使上同樣受到限制,在隱私權方面享有的法律保護范圍就要比普通公民小。當隱私權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法律的天平就要向公共利益傾斜。
4、與知情權的沖突性。知情權(therighttoknow)是指公民知悉、獲取信息的自由和權利。按其內容劃分為知政權、社會知情權、公眾知情權和個人知情權。知政權指公民享有的知道國家事務、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活動及背景資料的權利;社會知情權是對一切社會公共權力機構、公眾團體的知情權;公眾知情權是指在對公眾人物的知情權;個人信息知情權是指公民了解與自己有關的他人的情況和資料的權利。隱私權重在保護個人信息,具有保守、封閉和自控的特點;知情權重在公眾了解社會各種信息,具有公開、開放和外向的特點,二者具有天然的對抗性。該沖突反映到公眾人物身上就更突出和尖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主犯如何數罪并罰
2020-11-23規定股票上市申請人公告上市報告文件的法律意義是什么
2021-03-11拘留通知書一般寄到哪
2021-03-11交通違法行為處罰時效多久
2021-02-20締約過失責任是什么
2021-01-05欠條、借條和收條的法律效力
2020-11-08父母贈與是否可以附贍養老人的條件
2021-01-19包辦婚姻效力有哪些方面
2021-01-10民事訴訟有哪些案件是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
2021-02-17不可抗力發生時索賠的處理原則
2021-01-18兒童在商場受傷賠償問題是怎樣的
2021-01-29辦理產權證步驟是什么
2020-12-13單位給員工調崗應該怎么做
2021-01-23雇傭關系的賠償標準
2021-01-19意外傷害保險的賠償范圍規定是什么
2021-01-31團體人身意外傷害險和雇主責任險有什么區別
2021-03-16投保人隱瞞實情投保會后果根據不同情況而定
2020-11-17保險合同中默示保證與明示保證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18三責險賠誤工費嗎
2021-01-23尾燈噴熏黑膜被追尾了保險會賠嗎
202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