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訴xx電子商務軟件系統(上海)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0-10-14 · 174人看過

國泰世華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訴盈達電子商務軟件系統(上海)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

問題提示:如何認定享有合同解除權的一方在約定解除權條件成就后,又要求相對方繼續履行的行為?

【要點提示】

在合同約定的解除條件成就后,解除權人應當就解除合同還是繼續履行合同擇其一行使。若解除權人又要求相對方繼續履行合同的,應視為其以自己的行為放棄解除權,該解除權消滅。

【案例索引】

一審: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2009)浦民二(商)初字第8319號(2010年6月7日)

二審: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0)滬一中民四(商)終字第1509號(2010年8月17日)

【案情】

原告:國泰世華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泰銀行)

被告:盈達電子商務軟件系統(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盈達公司)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原、被告于2004年4月簽訂銀行軟件合同一份,約定:鑒于原告準備將其上海代表處升格為上海分行,經原、被告協商,由被告向原告提供TAIBS銀行綜合應用系統,并向原告員工提供指導和培訓及相關服務;原告應向被告支付的合同總價款為285000美元;被告同意如原告于合同簽訂一年后(由合同簽訂當日起計算)仍未能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執照,則原告有權終止合同,在此情況下,被告將在接獲原告通知后的一個月內無條件退還所有已收款項予原告,而原告允許被告撤除所有?TAIBS相關的裝置,至此,合同視為正式終止等。合同簽訂后,被告為原告安裝了?TAIBS系統。原告于2004年7月22日支付被告45600美元,同年12月23日又向被告支付46600美元,合計付款91200美元。2005年5月后,原告未能取得開設分行的營業執照。但2005年5月至2006年2月期間,原告仍通過發電子郵件要求被告履行合同約定義務,被告也按照原告要求履行了合同項下義務。

原告國泰銀行訴稱:其為籌備上海分行開業,與被告簽訂《銀行軟件合同》。但由于政策原因,原告至今未能在上海開業。2008年12月1日、2009年11月6日原告曾向被告通知并重申合同已經終止,督促被告退款及撤除?TAIBS系統。但2009年11月17日,被告致函原告拒絕退還已收貨款。原告根據合同約定解除權,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解除原、被告之間簽訂的銀行軟件合同,被告返還原告貨款人民幣754853.28元。

被告盈達公司辯稱:不同意原告訴訟請求。原告在合同約定的行使解除權的情形出現后,沒有提出解除合同,反而要求被告繼續履行合同義務,表明原告放棄了合同約定的解除權,變更了合同。合同主文寫明簽訂時間為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一年期限屆滿,原告已取得合同解除權,而原告在2009年11月6日才向被告提出解除合同,已經超過合理期限。

【審判】

一審法院認為:本案雙方爭議焦點在于原告是否有權行使合同約定的解除權。根據原、被告在合同中的約定,如原告于合同簽訂一年后仍未能拿到合法執照,則有權終止合同。然而,被告提供的電子郵件證明,原告在上述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后,仍然要求被告繼續履行合同,被告也按照原告的要求履行了合同義務。原告的行為表明其已放棄了合同約定的解除權。約定解除條件成就后,解除權人應當就解除合同還是繼續履行合同擇其一行使,解除權人既然選擇了繼續履行合同,就意味著其放棄解除合同。若解除權人接受了相對方的履行,還允許其享有解除權,無疑將損害相對人的利益,違反《合同法》規定的公平原則。退一步說,即便原告沒有放棄解除權,也應當在合理期限內行使。合同解除權作為形成權,必須受到除斥期間的限制,否則,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將長期處于不確定狀態,不利于對相對人交易安全的保護。本案被告雖然未催告原告行使解除權,但原告在合同約定的一年后仍未拿到合法執照,已經知道解除權已經產生,其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權衡利弊,決定解除合同與否。原告未能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其在2008年12月1日或之前已通知被告解除,且即便原告確于2008年12月1日通知被告解除合同,也已明顯超過合理期限,其解除權已經消滅。綜上,原告已喪失合同約定的解除權,其要求解除合同的理由不成立。原告基于合同解除要求被告返還貨款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條之規定,判決:駁回原告國泰世華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訴訟請求。

判決后,原告不服提起上訴,認為:1.國泰銀行在合同解除條件成就后并未選擇繼續履行合同,因而未喪失合同解除權。國泰銀行于2008年12月1日向盈達公司發出解除合同的函,雙方之間的合同已于2008年12月1日解除。2.在合同約定的條件成就后國泰銀行就享有合同解除權,系爭合同對合同解除權的截止期限未作出約定。原審法院認定國泰銀行行使解除權超出合理期限缺乏法律依據。

二審法院經審理認定原審法院確認的事實屬實,并認為:在合同約定的解除條件成就后,有解除權的一方當事人可以向對方發出解除合同的通知,也可以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但是解除權人只能擇其一而行之,否則將使雙方當事人的合同法律關系處于一種不穩定狀態。如果在合同解除權條件成就后,解除權人仍然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則意味著其用默示的方式放棄解除權。故本案中國泰銀行已經喪失合同解除權,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評析】

《合同法》規定一方當事人享有約定解除權時,可以解除合同。但對于享有解除權的一方在解除權成就后又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的,解除權是否消滅未作明確規定,《合同法》對于解除權消滅事由的規定存在漏洞。對此,可類推適用《合同法》關于撤銷權消滅事由的規定,并參考民法中的權利失效理論、英美法系中的“禁反言”原則對該法律漏洞予以補充。

一、《合同法》對解除權消滅的規定存在漏洞

關于解除權消滅的情形,《合同法》僅于第95條規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期限屆滿當事人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法律沒有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約定解除權行使期限,經對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的,該權利消滅。”本案中,雙方對解除權的行使期限并無約定,被告也未催告原告行使解除權,因此,僅從《合同法》明確的規定看,被告關于解除權消滅的抗辯缺乏法律依據,原告解除權并未消滅,原告可據此解除合同。但是法律未作規定并不意味著法律不欲作這樣的規定,民法解釋學將法律體系上違反立法意圖的不圓滿狀態稱作法律漏洞。

法律漏洞包括了以下三種涵義:(1)指現行制定法體系上存在缺陷即不完全性;(2)因此缺陷的存在影響現行法的應有功能;(3)此缺陷之存在違反立法意圖。法律體系應當是一個具有內在一致目的的法律規定的整合體。法律體系必須是無矛盾的,一有矛盾,即構成法律秩序的體系違反。法律違反的表現形態有兩種:一是規范矛盾,二是價值判斷矛盾。所謂價值判斷矛盾,指對于有類似性的兩個法律事實,賦予不同的法律效果,或對于不同的法律事實,賦予相同的法律效果。

在法律性質上,解除權屬于形成權的一種。從民法解釋學的上述原理出發,可以尋找《合同法》對其他形成權的相關規定。《合同法》第55條規定了同樣作為形成權的撤銷權消滅的兩種情形,其中第(2)項規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而對解除權,《合同法》第六章則未明確規定當事人可以以自己的行為放棄解除權。因此,《合同法》對同為形成權的兩種權利的規定存在不同,這種不一致在法律解釋學上稱為類推適用式價值判斷矛盾,構成法律上的漏洞。法律既然存在漏洞,在適用時就必須對漏洞進行補充。

二、合同撤銷權的類推適用

法律漏洞補充的方法存在三種:(1)依習慣補充;(2)依法理補充;(3)依判例補充。在法解釋學上最重要的是依法理補充。類推適用作為法理補充的重要方法,在本案中可直接適用。所謂類推適用,指對于法無明文規定的系爭案件,比附援引與其具類似性的案型規定。如上所述,對于同為形成權的撤銷權,《合同法》規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對解除權可參照同為形成權的撤銷權的規定,在一方享有解除權后,并未向對方發出解約通知,而是繼續要求對方履行合同的,應視為享有解除權的一方已經以自己的行為放棄了解除權,該解除權也隨即消滅,此后不能再以該解除權向對方提出解除合同。本案一、二審均認為在解除權條件成就后,解除權人仍然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是以默示的方式放棄解除權,雖未明確說明是參照了《合同法》對于撤銷權的規定,但在運用的效果上是完全相同的。

三、權利失效理論

被告的另一項抗辯認為,原告在合理期限內未行使解除權,導致解除權消滅。盡管《合同法》并未對解除權規定除斥期間,但運用民法的權利失效理論仍可對解除權的行使期限作出限制。所謂權利失效理論,依臺灣地區學者王澤鑒先生的觀點,是指權利者在相當期限內不行使其權利,依特別情事足以使義務人正當信任債權人不欲使其履行義務時,則基于誠信原則不得再為主張。權利失效理論建立在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之上,屬于禁止權利濫用的一種特殊形態,對于整個法律領域,無論公法、私法及訴訟法,對于一切權利,無論一切請求權、形成權、抗辯權,均可適用。而在權利失效的效果上,學說上認為,權利失效是禁止權利不當行使的一種特別形態,權利自體并未消滅,僅發生抗辯。

本案中原告在解除權產生后的相當期間內未行使該權利,且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已使對方對原告不再行使解除權產生信賴,原告再依此要求解除合同,明顯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被告提出的原告行使解除權已經過合理期間的抗辯成立,原告行使該解除權應當受到限制。

四、英美法的“禁反言”原則

英美法中的禁反言原則,是由英國近代法律泰斗鄧寧大法官在高樹(High?Trees?Case)一案中所確立,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為實現法律公平正義的原則,即在原存有當事人間之權利義務約定中,雙方當事人之一方對另一方有所明示免除或更改契約履行條款時,如該對方因信賴已著手實行,或許可允諾人反悔其允諾,則該相對人必受到損害或損失,在此情形下,法院不準許其反悔。此后,英美法中的禁反言原則更擴展到禁反行為。《美國(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90條也采納了該原則,規定:“如果允諾者應該合理地預期其允諾會誘使被允諾者采取某種確定的、實質性的行為或克制,而且該允諾也確實誘使該行為或克制發生,則該允諾應該是有約束力的,因為只有強制執行該允諾才能避免不正義。”本案中原告在解除權成就后,要求對方繼續履行,且對方也根據原告的要求履行了合同,如果再允許原告依據原合同解除權解除該合同,會損害到被告方對原告的信賴,有違合同的公平正義原則。

我國《合同法》之所以規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原因也在于保障另一方的信賴利益和合同狀態的穩定。無論是撤銷權或者解除權,一旦一方當事人享有該形成權便具有了可以以自己意志單方面撤銷或終止合同的權利,合同隨即處于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另一方會時刻擔心合同終止而使自己的履行行為成為不必要。因此,《合同法》第95條還規定了對方當事人有進行催告的權利,在經對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不行使解除權的,解除權消滅。而在一方解除權成立后,其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的行為,會使相對方產生信賴,即享有解除權的一方已不會再行使其解除權,法律應當保護對方當事人的這種信賴。故確立撤銷權、解除權可以權利人的行為默示放棄與英美法中的“禁反言”原則在法理上是相通的。

本案在法律對合同解除權的消滅事由存在漏洞的情況下,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填補了法律空白,實際確立了“享有解除權的一方以自己的行為放棄解除權的,解除權消滅”這一規則,并且與民法中的權利失效理論相契合,不僅具有民法解釋方法論的意義,對完善我國的合同解除制度也具有重要意義。

(一審合議庭成員:任國民邢怡張龍寶

二審合議庭成員:黃英王敬任明艷

編寫人: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楊巍

責任編輯:韓建英

審稿人:曹守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徐鵬程

徐鵬程

執業證號:

13301201610721590

浙江浙臨律師事務所

簡介: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徐鵬程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文書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三级日产三级韩国三级韩级 |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精品污| 秋霞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99久久国产宗和精品1上映| 日本一品道门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精品国产欧美sv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新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亚洲一区免费视频|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视频麻豆|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中文| 17女生主动让男生桶自己比| 好男人好资源影视在线|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亚美研究所 | 杨幂下面好紧好湿好爽|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超污| 草的爽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野草| 久久综合热88| 欧美国产亚洲精品高清不卡|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热线| 翁止熄痒禁伦短文合集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91精品国产一区| 对白脏话肉麻粗话视频| 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免费版视频 | 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2020| 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三级在线播放线| 麻豆亚洲av熟女国产一区二|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