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重復千遍就可能變成真理,有些糊涂話被網絡轉載多了,也有可能變成警句。
比如網絡上就有這么兩句,一句是去年流行的“死都不能賣”,居然還成了流行歌曲,連累了很多人“死都賣不掉”,作孽程度遠超“帶頭大哥”。
另一句是最近十分流行的“跑步你可以跑不贏劉-翔,但收入必須跑贏CPI”。這句話的危害在于,很多人開始認為當他(她)的工資漲幅落后于物價漲幅時,政府就有義務采取措施保證其“跑贏”的權利,甚至于很多網友開始呼吁,要使工資與CPI掛鉤。
其實,這些年的經驗表明,我國的職工平均工資增長水平始終是高于CPI的。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2002年來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年增幅都在10%以上,不僅高于CPI的增幅,甚至超過GDP增幅。其中2007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4932元,較上年增長18%。這個增幅,即時用2008年最新的CPI數據相比也遠遠跑贏,更別說年增幅才4.5%的2007年。
有人提出異議,認為這個工資漲幅是“虛高”,跟實際生活水平不符,還有不少媒體立刻采訪了不少“打工族”,口口聲聲說“我明明4年沒漲工資了”云-云。這種采寫新聞的水平,我只能表示同情,漲工資又不是幼兒園里分果果,人手一份,你能采訪到4年沒漲的有什么稀奇,我還能采訪到每年翻番的呢。
退一步講,即使未來工資漲幅真的跑不贏CPI指數,有理由要求政府下達“調控命令”,要求各地企事業單位將工資漲幅硬性與物價指數掛鉤嗎?我認為,一點理由都沒有,而且這么做的后果非常嚴重,甚至會將改革開放以來的成果全部毀于一旦。
首先,這種做法不合法。我們國家早已不是一種經濟成分統一天下的時代了,從政府的行政權限上說,只能在《勞動合同法》規定的范疇內干預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編制人員的工資漲幅,對其他所有制企業來說,均無權干預。而《勞動合同法》對任何所有制企業的工資漲幅亦沒有限制,只有“最低工資”的限制。尤其是在經濟成分中占比越來越大的民營和外資企業,它們的工資水平是兩個民事行為能力完全相等的主體(資方和勞方)協商博弈的結果,若對此進行行政干預,明顯是公權力侵犯私權力的做法,應予以譴責才是。
其次,這種做法不合理。給什么人加多少工資不是資方單方面說了算的,假如你能力優秀工作勤奮對企業的貢獻極大,有哪個老板“敢于”不加工資呢,不加就跳槽去加的單位吧;反過來假如是一個懶漢,或者勞動技能低下的人,能保住飯碗就不容易了。這個邏輯也是符合我國“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的社會分配原則的,有什么理由予以干預?收入從來就不應該和物價掛鉤,而是應該和勞動生產率掛鉤才是,你要加工資,不能指望物價上漲,應該指望自己的能力上漲。
最后,這種做法的危害性無比劇烈。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南有個判斷,認為工資與CPI掛鉤的話,會造成職工名義工資上漲推動物價上漲更多,從而讓實際購買力下降的惡性循環。這個觀點遭到了很多網民的攻擊甚至謾罵。我認為,蘇*南的這個判斷邏輯是正確的,不足之處在于遠遠沒有講清楚這件事情的危害性。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取得的最偉大成就之一就是打破了“大鍋飯”,標志之一就是薪酬市場化,這個改變意味著“人力”成為“可以定價的資本”,它推動了千百萬勞動者辛勤勞作,推動了勞動力市場競爭和進步,推動了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轉化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制造”能力。我們不能想象,假設這三十年來中國依然奉行計劃經濟的那一套,給每個人套上“××級工資”,每工作多少年限加一級的做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有什么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