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條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解讀:根據《民法通則》第124條的規定,因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而造成的損害,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而本條中取消了“因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這一限定,無論有無違反國家相關規定,只要因環境污染造成損害的,污染者都應承擔侵權責任。可以說這一變化,更體現了環境污染侵權責任的無過錯歸責原則。
第六十六條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解讀:本條源于《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1款第3項之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
在環境污染侵權中法定的特殊的不承擔責任事由即免責事由,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1、《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3款規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并經及時采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時,免于承擔責任”。
2、《海洋環境保護法》第92條規定:“完全屬于下列情形之一,經用時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損害的,造成污染損害的有關責任者免于承擔責任:(1)戰爭;(2)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3)負責燈塔其他助航設備的主管部門,在執行職責時的疏忽,或者其他過失行為”。
這里注意“不可抗力”的所指,在《民法通則》的一般規定中和本法環境污染侵權規定中的范圍是不完全一樣的。如:民法通則》規定的免責事由為“不可抗力”,即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包括自然災害和部分社會事件(如戰爭、政府封鎖及禁運等)。但在環境污染侵權中規定的范圍相對較小,如《環境保護法》規定免責事由只限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的事由只限于“戰爭”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
另外,對于與一般侵權行為相同的免責事由,如第三人過錯、被侵權人故意等這里不再累述。
第六十七條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
解讀:按照本法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對被侵權人應承擔連帶責任,本條規定的是共同侵權人間的責任大小比例劃分原則,并不影響被侵權人要求其中任意一方承擔完全的賠償責任,只不過承擔了完全責任的一方可以按本條劃分的賠付比例,對其承擔限額以外的部分向另一方行使追償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仲裁開庭期間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1-02-07投資公司收購要注意什么問題
2021-01-31企業拆遷詳細流程是什么
2020-11-15找律師發律師涵多少錢
2021-03-06集體企業改制后對職工如何安置
2020-12-08非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需要披露嗎
2021-02-17現金支票有效期
2020-11-26我國法律規定的禁止的婚姻行為有哪些
2020-12-18包辦婚姻與買賣婚姻有何異同
2020-12-29交通事故鑒定責任還需要繳費嗎
2021-01-30拆遷安置房有什么優勢
2021-02-08如何預防員工不辭而別
2021-02-10十八年工齡單位可以單方解除合同嗎
2020-11-14車上人員責任險建議買嗎
2021-01-24影響出口產品責任險費率的因素有哪些
2020-11-26人身保險合同有什么特點
2021-01-21《保險法》施行前保險合同發生糾紛適用當時法律規定
2020-11-26某保險公司訴梁某一般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3-14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聯合懲戒措施是什么
2021-02-18車禍輕傷保險怎么賠償,賠多少錢
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