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水馬龍的街道、交通擁堵的城市、道路安全事故頻發等問題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汽車大國”。交通事故賠償糾紛在數量上陸續間占據了法院民事案件的一個大多數。該類糾紛引發的法律爭議也是很多的。關于無證駕車交強險應否賠償,一時間成為大家爭論的一個熱點話題。本文試從一個新的角度(即剛頒布的《侵權責任法》)來分析無證駕車發生事故后的保險責任,論證無證、醉酒駕車情形下,發生交通事故屬于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賠償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希望對司法實踐中有所助益。
一、保險公司應否賠償的爭議與原因
無證駕車本文所指無證、醉酒駕車造成他人損害之情形。《侵權責任法》出臺前,就無證駕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中保險公司應不應該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理論界一直是爭論不休。《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以下簡稱保險條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款》(以下簡稱保險條款)一直是保險公司用來抗辯的“法寶”。從近幾年發生在各地的幾個類似案例來看,實務界也是判決不一。
筆者對兩則相似的“無證駕駛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例進行比較分析:
一則是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改判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1]。
2007年1月17日9時30分,王某無證駕駛一輛小客車由西向東行駛,與由南向北行駛的趙某駕駛的二輪摩托車發生碰撞,造成趙受傷經醫院搶救無效于次日死亡、兩車不同程度損壞的交通事故。該事故經交警部門認定,趙某與王某均負事故的同等責任。此后,經交警部門調解,王某與趙某家屬達成賠償協議,王某賠償對方損失共計10萬元。王某實際支付5萬元。王某所駕駛車輛在人保財險邯鄲市復興支公司投保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保險公司以王某未取得駕駛資格駕車肇事為由拒絕賠償。趙某家屬以王某沒有完全履行協議為名,將王某與保險公司列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訴至河北省成安縣人民法院。
一審法院以“第一被告車輛投保了強制保險,第二被告應在一定的保險范圍內賠償原告死亡賠償金等費用”,判令保險公司賠償原告5萬元。保險公司不服,上訴至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一審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錯誤,根據《保險條例》第22條規定,未取得駕駛資格的,保險人不應賠償,故依法改判撤銷一審判決,判令王某繼續履行與趙某家屬達成的調解協議。
一則是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維持一審判決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2]。
2006年11月12日18時,黃洪星無證駕二輪摩托車與同向在前騎自行車的黃炳權發生碰撞,致黃炳權死亡。經交警部門作出交通事故認定:黃洪星負主要責任,黃炳權負次要責任。黃洪星的二輪摩托車向永安財保公司投保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分別為死亡傷殘5萬元、醫療費用8000元、財產損失2000元。
胡殿香、朱春黃分別系黃炳權的妻子和兒子。2007年1月8日,胡殿香、朱春黃訴至江蘇省啟東市人民法院,要求:“1.永安財保公司在死亡傷殘賠償限額內賠償5萬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內賠償1218元,合計5.12萬元……”
啟東市人民法院認為“黃洪星駕駛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被害人黃炳權死亡。對此,永安財保公司應當在交強險責任險額內承擔賠償責任,超過責任限額的部分,由事故當事人按責賠償……符合有關法律規定,予以支持。判決……永安財保公司在死亡傷殘賠償限額內賠償胡殿香、朱春黃5萬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內賠償胡殿香、朱春黃1218元,合計5.12萬元……”
永安財保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向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稱,根據《保險條例》第二十二條,駕駛人未取得駕駛資格發生道路交通事故,保險公司在交強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并有權向致害人追償,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本案中,黃洪星屬于無證駕駛,因此上訴人不應對5萬元死亡傷殘賠償限額內的人身傷亡損失進行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