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7-19 · 180人看過

現在,如果再把土地的所有權還給農民,他們根本就不需要政府扶貧,而且還有本事讓全國人民都過上有質量的生活。”群里有幾位朋友表示不敢茍同,希望與我探討這個問題。于是我就先回應了他們的擔心,然后再從以下幾個方面向他解釋了我關于土地私有化的必要性的觀點。

一、關于他們所擔心的問題

首先,土地私有化,不是發生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

有這個擔心的人很多,我們在學習中國歷史的時候,通常能見到這樣的表述:“到了王朝后期,土地大都集中在貴族、官僚和地主手中,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再加上連年災荒,農民紛紛發起暴動。”這樣的表述給我們的印象是,土地私有化會造成土地兼并,最后農民的土地都被官僚和地主奪走了,從而造成社會動蕩。

要分析這個問題,需要對古代的稅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我先以流民現象最嚴重的唐、明兩朝為例,來了解土地兼并的原因。

這兩個朝代的稅制都是以租庸調制(唐朝)或類似租庸調制(明朝)為主(雖然兩個王朝中、后期都分別實行了類似攤丁入畝制的“兩稅法”和“一條鞭法”,但由于保守勢力的干擾,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功,直到清朝雍正朝才得以徹底實施),租庸調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賦役制度。此制規定,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納定額的賦稅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調定須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壞,租庸調法則失敗。到了朝代的中后期,由于人口增加,公家已無土地實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繳納定額的租庸調,再加上內外戰爭導致的兵役負擔的加重,使農民無力負擔,大多逃亡。這類稅制可以做個比喻:某地有一戶農民和一戶地主,農民和地主家的男丁都是5人,農民家的土地是50畝,地主家的土地是5000畝。按照租庸調法,由于人丁數相同,兩家承擔的稅賦是一樣的,而農民家庭由于地少、收入和積蓄都少,如果出現天災、家庭人口增長過快而得不到新增土地或朝廷稅賦加重等情況持續發生的時候,所增加的開支超出了承受能力,他們就很容易出售自己的土地,而在當時重農輕商又沒有工業化解決大量就業的環境下,淪為流民就是很正常的事了。而流民現象正是社會動蕩的根源。相反,地主由于有大量的土地,收入較多,稅賦壓力又小,積蓄多,購買土地以增加自己的土地擁有數也就很自然了。

可見,引發社會動蕩的根源,不是土地私有化,而是那種按人丁數來收稅的稅賦制度。現在,那種按人丁數征稅的制度,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了,而廣大的農民兄弟也早已擺脫了當時那種對土地的高度依賴(從現在的各大城市里活躍著的農民工兄弟的數量來看,是完全也以證明的)。所以沒有必要擔心土地私有化會帶來流民現象。

其次,也有人擔心會出現類似英國那樣的“圈地運動”

我的回應是:且不去說圈地運動是不是真的造成了”人間慘劇”,也不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給英國經濟帶來的巨大發展。只說圈地運動到底是不是因為土地私有化造成的?圈地運動是新興資產階級、地主和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的歷史性事件。這個事件本身恰恰是由于土地私有化制度被破壞的結果。土地私有化意味著土地產權的轉讓必須建立在不違背土地所有者意愿的基礎上,任何人、組織、政府都不能違背土地所有者的意愿強行占有他人的土地。所以,圈地運動的發生是由于當時法治環境不完善所造成的。相反,如果不是因為土地私有化,新興資產階級、地主和貴族圈起地來只會更加的肆無忌憚,他們只需要直接使用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就是了,而不需要大費周章的通過議會頒布多達4763件的有關圈地的法案,所以土地私有化不僅不是導致圈地運動的原因,正相反,它是保護農民土地所有權的一個屏障,盡管這個屏障在當時還很脆弱。因此,如果要避免圈地運動所造成的“惡果”,不僅不能沒有這個“屏障”,還必須使用法治做為鋼骨架,把這個“屏障”加高、加固直至堅不可摧!

再者,也有人擔心土地私有化以后會增加城鄉建設用地的開支,進而造成公共總開支的劇增,以致難以承受。

這一點完全不用擔心,理由如下:

土地私有化以后,城鄉建設用地必須按市價購買,打破了政府對土地市場的壟斷。而土地私有化也必然吸引大量的資金、人才投向農村,就會減少城市的就業壓力,釋放住房剛需。這樣,一方面打破了壟斷,另一方面住房剛需又得到釋放,那從整體來看,土地價格自然也會降下來。

相對于無償劃撥,公共設施建設用地需要按市價購買會增加用地成本是肯定的,但增加用地成本,未必就會增加公共建設開支。因為,一方面如上所述,土地私有化后土地的價格本身會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了用地成本,在沒有了土地財政的依賴,公共設施建設必須依靠稅費收入的情況下,政府建設起公共設施來也就難以像現在這么任性了。公共建設開支是需要稅費來支撐的,而加稅的難度顯然遠遠大于精簡項目。再者,由于農村土地私有化會分流部分城市的人口,對公共建設的規模和數量的增長也會那相應的減少,甚至出現負增長。

因此,土地私有化以后雖然會增加城鄉建設用地的開支,但總的開支未必會增加。

另外,釘子戶對公共建設項目的干撓不會如想象中的那么大。

因為,對于出售土地的人來說,公共建設項目雖然會占有自己的土地,但因為是一個自愿的交易,被占有的這部分可以得到一個自己滿意的價格,而因為有公共建設項目的緣故,靠近這部分其余土地的價值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只要這個土地所有者不是一個非理性的人,一般這個帳還是能夠算得清楚的。即使是全部的土地都被占有,因為有一個自己滿意的土地出讓收入,在離公共建設用地稍遠點重新購置土地或做其他發展也是未嘗不可的。這樣,釘子戶只會是極少的。如果萬一出現漫天要價或因各種原因拒絕出售的情況,那天下之大,也不是換不了地方或繞不過去的。

二、土地“兼并”是好事

這里講的土地“兼并”不是指類似“圈地運動”那樣運用國家機器、通過暴力、脅迫的手段使土地集中在少數特權者手上的過程,而是指在不違背當事人意志的前提下,通過開放的市場交易,在價格杠桿的作用下,土地慢慢的集中到那些能將土地價值最大化的人手上的過程。

之所以說土地“兼并”是好事,我是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并不是所有擁有土地的人都能經營好土地。他們之中的某些人可能是**能手,有的可能是個好工匠、也有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企業家、科學家、律師、公務員等等,這里面能夠將土地的價值最大化的只有少部分,只要不加限制,他們大都會作出理性的選擇,或買、或賣、或出租、或租賃,轉讓雙方都能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土地自然會逐步集中到到那些能將土地價值最大化的人手上。而對于社會來說,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土地的價值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體現,從而極大地增加了社會的財富總量。相比現在農村土地的大量拋荒,孰優孰劣,不言自明。因此,土地“兼并”對社會、對個人都是好事。

2、當今世界早已進入了農業現代化的時代,大規模、機械化集團化農業以其高科技、低成本的優勢,正在逐步占領世界農產品的市場,如果限制土地“兼并”,仍滿足于農耕文明時期的小地塊經營模式,一定會被市場所淘汰。只有緊跟形勢、開拓創新才可能在世界農產品市場立于不敗之地。現在政府也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國發〔2012〕4號]文件中就提出了:要“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集中投入、連片推進的思路,(略),加強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的田間工程建設,開展農田整治,完善機耕道、農田防護林等設施……。”但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德曼的話說就是: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最沒效率,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最經濟。這類政府行為缺少價格杠桿的作用,所以通常是成本巨大而又效率低下的,即使能迅速完成農業規模化大生產,其可持續性以及后遺癥也是令人懷疑的,這點遠的從五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合作化、大煉鋼鐵所造成的的災難性后果,近的從房地產、汽車、光伏等等產業的現狀可以看出。只有在土地私有化的前提下,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在自由市場的環境下建立大規模、機械化集團化農業才是切實可行的。

3、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地區都適合建立大規模、機械化的農業,比如丘陵地帶、山區等等,那這些地區的土地擁有者完全會在獲利的沖動下,想到改變土地用途以增加收入的辦法來。即使仍然從事農業生產,他們也可能發展出適合本地區環境的特色農業來。或者像日本和臺灣地區一樣,通過組建自治商會、農會,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協同生產與銷售,也同樣能達到規模農業的效果。

三、當前農村問題的成因分析和緊迫性

無恒產者無恒心,農村的土地不是自己的,自然沒有人愿意在別人的土地上做長久的打算,再加上“包干到戶”導致的小地塊種植的弱點和農村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抵御不了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的沖擊,農民依靠土地獲得的收入難以維生,農田水利設施的荒廢又使得這種情況進一步的惡化,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鄉背井的去城市、工礦企業謀生。大部分的農村呈現空心化發展的態勢,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土地繼續荒蕪,祖祖輩輩用血汗構筑的農田水利設施進一步毀壞,鄉村社會治理結構名存實亡,教育、醫療、養老、道德、風俗等問題一個比一個突出。

如果國民經濟持續維持高增長的模式,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仍然可以維持著農民家庭的現狀,當前這些問題在短期內或許不會造成太大的社會危機,但由于經濟下行,原來為農民工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的房地產、建筑、鋼鐵、煤炭等行業均出現產能過剩,特別是鋼鐵、煤炭等行業,其體制內的職工都在大量的裁員,自然無法提供出更多的工作崗位給農民工,再加上同樣是農民工主要就業方向的外資企業陸續遷出中國(如富*康等),以及近幾年不斷出現的民企倒閉潮,加快了農民工失業率的上升速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措施不得當,社會危機就完全有可能發生。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觀點,主要是基于下列考慮:

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74億人,再加上需要他們養活的人口,這個數字估計不會少于6億人,如果其中有30%的人失業,那將是近2億人斷絕了經濟來源,那將是怎樣的狀況?細思極恐!(現在沒有這方面的統計數據即使有恐怕也不會太準確,是不是已經超過了這個數字也未可知。)有人可能會認為:“這些人可以回到農村去啊,有什么好擔心的。”問題恰恰就出在這里,因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使得他們的回鄉之路異常艱難。

1、可以說40歲以下的農民工已經沒多少人會種田了,他們小時候主要的時間在讀書,然后十幾歲開始進城打工,除了偶爾幫幫忙外,基本上沒有多少農活的歷練。

2、很多農村已經無田可種了。由于長期缺乏勞動力,除長輩經營的為數不多的口糧田外,大量的土地已經長期拋荒(即使仍在種植的也有相當比例的土地改變了用途,只是種植些果樹、苗木等無須多少人工打理、市場早已飽和的作物),農田水利設施被破壞,想要把荒地復墾成良田、修復被破壞的水利設施,所需要的資金和時間都是他們難以承受的。

3、農民工的積蓄少,風險承受能力有限。首先,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缺少必要的技術素養,只能從事一些低端的行業,造成總體收入水平不高;其次,缺乏必要的保障,因傷致貧、因病致貧的情況很多。再次,固定資產(房產)變現受到限制,降低了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還有,紅、白喜事、建房、子女上大學對他們來說都是沉重的經濟負擔,這些事只要攤上一兩件,就幾乎可以掏光他們的積蓄。再加上農村社會組織約束能力的不足,無法改善日益敗壞的社會風氣,致使賭博、搶劫、盜竊的惡習滋生,也是導致農民積蓄少、風險承受能力弱的主要原因。

4、大量的農民工子女成為留守兒童(據權威調查人數約5800萬),他們長期的被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無法象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他們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而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減除了,又使他們在學習方面處于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漸漸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他們的精力不放在學習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則的行為開始在他們身上出現。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為普遍。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已高達20%。而各重點高校農村戶籍學生的入學比例越來越低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作為未來依靠的子女因教育缺失,讓廣大的農民工兄弟更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四、土地與法治

法治就是政府在一切行動中都受到事先規定并宣布的規則的約束……在已知的博弈規則之內,個人可以自由地追求他私人的目的和愿望,肯定不會有人又意識地利用政府的權力來阻擾他的行動。(哈*克《通往奴役之路》第94頁)

當前,我國的土地制度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用地問題上的矛盾非常突出,不少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發展”和“GDP增長”,強行征用土地,導致血拆事件屢屢發生,土地糾紛已經成為農民上訪的頭號焦點,成為誘發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造成這些矛盾有被征收人自身的原因。而政府權力的肆意行使也不在少數,這正是法治建設的巨大障礙。

所謂土地私有化其實是法治化,是去除政府的任意專斷。雖然提出了農村土地的“三權分立”,但產權仍然是公有的,也就是說政府仍然具有專斷性地處置權。將土地的產權由原來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歸屬于具體的個人,用法律形式表現土地所有制關系,也就是事先規定并宣布的規則。它包括土地的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是排他性的。即除經土地所有者本人同意外,任何人包括政府都無權征用,土地成為個人財產的一部分,除了可以給與所有者的使用收益外,還可以出租、出售、抵押和傳及子孫。所以,土地私有化從客觀上約束了政府無所不在的權力,使個人能夠利用土地資源,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的行動,而不用擔心受到來自他人和政府方面的阻擾,安心創造和享用土地帶來的財富,而這正是法治的主要內容。同時,土地私有化不僅能為個人安心投資、長久經營帶來保障,還能為地方自治奠定了基礎,是全面建立法治社會的必要條件。

五、土地私有化的作用

如果推行土地私有化制度,可以解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遇到的絕大部分突出問題,比如農村問題、城市病、環境污染、就業率、企業解負等等,可以說是對中國經濟的大松綁,同時也會促進國家治理模式的轉變。

1、農村問題

所謂農村問題首先是缺人的問題,大量的人口外流,特別有知識、有技能、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才以及青壯勞動力的外流,農村普遍的空心化,想要依靠那些迫不得已留下來的老幼婦孺來建設美麗家園,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要解決農村問題首先得解決缺人的問題。其次,是缺資金,現狀是:不僅是城市的投資難以投放農村,就是農村人自己的資金都通過各種渠道千方百計地向城市集中。而缺少資金,想要發展農村經濟,那也只能是天方夜談(當然,國家對農村投入有很多,但投入的是否對路、效果怎樣?這不用多說,都是心知肚明的)。

為什么農村會缺人、缺資金?那些發達國家或地區是不是也這樣?我們所知道的,發達國家或地區的農民恰恰是相對富裕的群體,是大多數城市人羨慕的對象(地主)。區別是什么?是我們的土地不夠肥沃,還是我們的農民不夠勤勞,或者說我們的農民比他們更愚蠢?我這樣說,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可。我想,至少與他們相比,我們還缺的是一樣非常重要的權力,即土地的所有權。土地所有權正如上面談到的是能夠使“個人利用土地資源,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的行動,而不用擔心受到來自他人和政府方面的阻擾,安心創造、享用和支配土地帶來的財富”。是一種可靠性的保障。因為沒有人會傻到安心在不屬于自己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特別是在經常耳聞目睹某某投資農村因地方政府(縣、鄉、村)違約、拆遷,求告無門而導致血本無歸的情況下。所以,只有在確保自己在農村的投資有一種可靠性的保障,能夠傳承,能夠自由支配,不受他人或者政府政策的變動或者其專斷權力的侵害,才能使大量的資本、人才投向農村成為可能。而這些,實行土地私有化制度才是最基本的保障。最新出臺的土地“三權分立”政策,土地的所有權仍歸政府所有,所以也無法提供這種保障,特別是無法避免政府政策的變動或者其專斷權力對投資的侵害。

同時,私有化以后,土地才是農民的一項重要資產。臺灣作家楊-度在他的作品《一百年的漂泊》里寫道:1950年以前他家是佃農,臺灣50年代初的土地私有化使他們有了自己的土地,到了60年代初,他那善于經營的父親賣掉了其中的一小塊地,開了一家生產鍋爐的工廠。后來因為他把父親染上了賭博的惡習,在外面欠下了巨額的債務,被逼無奈,又把剩下的一塊地給賣了還清了債務。從此,他家的生活開始走上正軌,80年代末期,還把工廠開到了越南。從這個實例中我們看出土地的價值有多大,它既可以讓農民獲得開工廠的資本,又能讓他們有抵御風險的能力。而在我們這里,除一些特例(拆遷款補償)以外,土地的價值是體現不出來的,因為,我們沒有土地所有權和自由的土地市場。

2、住房與城市病

土地私有化,也就不存在政府對土地市場的壟斷,小產權房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之所以會與產權房的價格相差巨大,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政府高價賣地。當然,高地價也不一定完全是由壟斷帶來的,在當前的政策下,資源向城市集中,農民在自己的家鄉難以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有的甚至連維持溫飽都是個問題,他們大量涌向城市謀生,也是造成城市房價上升的主因。

如果實現了土地私有化,人才、資本、技術回流農村,也自然會降低對城市住房的需求量。人口的回流,會大大的減輕城市公共設施的負荷,對緩解城市交通、供水、供電等的緊張,對噪音、空氣污染防治都大有助益。同時,還能極大地減輕城市的就業壓力。而對于農村來說,則可以利用地理優勢,大力的發展小水電、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滿足自己的能源增長需求。

3、土地私有化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發生嚴重的環境問題

舉個例子:一家工廠的污水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污染農田、河流。給附近的農民造成損失。目前的處理方式一般是:1、附近的農民向工廠索賠;2、有關部門對該工廠進行處罰,并責令其安裝污水凈化設備。而工廠的處理方式有三種:1、處理“好”與政府相關部門的關系,逃避處罰、不安裝凈化設備、拒絕任何賠償。2、處理“好”與政府相關部門的關系,罰少量的錢、安裝最便宜的凈化設備以應付檢查、只賠償很少量的錢。3、接受任何處罰和賠償,并嚴格按照規范要求購置設備處理污水。可以說,第2種處理方式是大概率事件,第1,3種處理方式并不常見,除非有某些特殊情況。

這就是當前的普遍現象。

可以說,我國當前嚴重的環境污染,法治環境不完善是一個主要因素。

另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土地的公有制。如果說是法治環境不完善造成的,這個好理解。但為什么說土地公有制也是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的一個主要因素呢?我是這樣分析的:其一:農民沒有土地的所有權,只是使用權,所以即使賠償,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所得到的賠償款也僅僅是一點青苗補償款,企業為之付出的成本極低,自然就沒有投資避免環境污染的壓力。其二:對農民來說,種地本來就不掙錢,能得點是點吧,反正家里的主要收入還是來自于青壯勞動力在城市的工作所得。所以索賠的要求也不會太高。但如果實行了土地私有化,情況就大不一樣了,農民就變成了監督工廠污染的主體,因為私有化使得這塊土地本身的價值得到了體現,污染所造成的損失也就不僅僅是原來那幾季農作物的收成了,還要包括因為污染造成的土地價值的降低所帶來的嚴重損失。對工廠主來說,就大大地增加了其排污的成本,更有甚者,如果污染了河道,那導致的可能會是更大規模的索賠。這種索賠即使是在一個哪怕還有一點法治遺存的地方,也是會讓工廠主付出不小的代價的,從而使工廠主實現從被動環保向主動環保轉變。其他的環境污染(地下水、空氣),也是這個道理。

綜觀世界經濟史,土地的私有化制度對那些發達國家(地區)走向現代性治理之路均有著必然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比較典型的——從近的來說,1945年**阿瑟將軍在日本推行的《農民解放指令》、1950年臺灣開始推行的“耕者有其田”制度和韓國50、60年代的土地改革。往遠的說——現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英國,也正是黑死病導致的人口減少打破了封建領主對土地資源的獨占,從而催生出土地私有化制,為其走向現代文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相關論證詳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思在《西方世界的興起》里的論述)。談起美國的歷史,我們更多的是只是不斷強調清教徒的貢獻,而忽視了**弗吉尼亞公司殖民方式的轉變,他們在仿效西班牙綁匪式的殖民方式失敗后,轉而將土地平均分配給了他們公司旗下在美洲的英國移民。這些,我們雖然無法像數學模型一樣,證明土地私有化政策對其國家走向現代性治理有著決定性作用或者是必經之路,但這么多國家的成功,也可以讓我們看到這決不會僅僅只是一個偶然現象。

另外,要說明的是:土地私有化這個詞用得并不準確(但目前沒有合適的詞可用),因為在幾乎所有的國家土地作為一項最為重要的資源,都是掌握在私人的手上,只是發達國家更為分散,更多的人在市場這個無形之手的配置下能夠從土地資源中獲益,所以有足夠開發土地資源的沖動,從而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能夠有機的投入更多地智慧、資金和勞力,獲得更大的收益。而欠發達或落后國家,不管名義上如何,其事實上都只是掌握在少數人或少數集團手里,顯然不具備足夠的條件。所以,土地私有化,準確地說,或許叫土地資源市場化要合適一些。

最后,土地私有化也不是一包治百病的靈藥,它只是一個國家進入現代化治理模式的其中一個制度,如果沒有法治的環境,沒有諸多現代治理制度的支撐,它也不可能發揮什么作用。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的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專業律師 快速響應

累計服務用戶745W+

發布咨詢

多位律師解答

及時追問律師

馬上發布咨詢
李靜

李靜

執業證號:

13301202011250397

浙江金麟律師事務所

簡介:

青島大學法學院畢業,做事認真負責,為人真誠大方。

微信掃一掃

向TA咨詢

李靜

律霸用戶端下載

及時查看律師回復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窝窝亚洲av网| jizzjizz日本护士| 波多野结衣同性系列698| 国产精品制服丝袜一区|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美女私密无遮挡网站视频| 国产裸拍裸体视频在线观看 | www久久com| 欧美孕妇与黑人巨交|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a级毛片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黄肉动漫在线观看| 劲爆欧美第1页婷婷| youjizz欧美|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亚洲导航深夜福利| 色www免费视频|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女| 波多野结衣护士系列播放| 国产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xxxx国产视频| 日本黄色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麻豆va一区二区三区久久浪| 天天成人综合网| 日本a在线视频| 免费播放春色aⅴ视频| 好吊色青青青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特黄特黄刺激大片| 全彩acg本子| 黄色一级大片儿| 张瑶赵敏大学丝袜1-10|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足本玉蒲团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不卡|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久久久久三级|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