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傷保險補償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適用的關系
工傷保險補償與侵權損害賠償的適用關系,世界各國主要有四種基本模式:(1)替代模式,即以工傷保險完全替代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此模式以德國為代表;(2)選擇模式,即允許被害人在工傷保險與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之間任選一種。此模式為英國及其他英聯邦國家早期雇員賠償法所采;(3)雙重模式,即被害人對于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可以同時請求,共同保有。此模式以現在的英國為典型,我國臺灣地區亦采此模式;(4)補充模式,即受害人對于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與社會保險可以同時請求,但是所獲總額不得超出其所受損失的總額。日本為此模式的典型。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最高人民法院針對該條在答記者問中明確答復為“發生工傷事故,工傷職工應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不能再通過民事訴訟獲得雙重賠償”。從上述司法解釋看,我國工傷保險補償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適用的關系采取替代模式。即因用人單位原因造成工傷,用人單位一般僅承擔工傷責任,不承擔民事責任。
但是,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與前述司法解釋有沖突:《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48條規定:“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時任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卞耀武先生對該條有如是解釋:“在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從業人員首先依照勞動合同和工傷社會保險,享有相應的賠付金.如果工傷保險金不足以補償受害者的人身損害賠償及經濟損失的,依照有關民事法律應當給予賠償的,從業人員或其親屬有要求生產經營單位給付賠償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52條:“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全國人大對該條的兩點法律釋義表明賦予職業病人工傷保險待遇之外的民事賠償求償權是為了貫徹“損害填補原則”,以免因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統籌或其他特定情況下權利人得不到損害之補償。由此可見,在工傷侵權責任上,我國現行立法和司法解釋存在沖突。對此應該盡快統一立法,以免在實踐中出現操作上的困難,甚至矛盾的判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實物抵押合同怎么寫
2021-01-26高危作業中經營者減輕責任的條件是什么
2021-03-12公司法司法解釋三是如何規定股東抽逃出資的
2021-01-21商標權轉讓應該怎么做
2020-11-26商標權需要攤銷嗎
2021-01-16連帶責任的內容有哪些
2021-02-03疫情期間可以停薪嗎
2021-02-26民法典草案變化:無人照料的“被監護人”誰來保護
2021-01-01申請出國結婚需哪些證明材料
2021-01-02督促程序標的費用
2020-11-12非法持有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物品罪如何定罪量刑
2020-12-02學歷造假用人單位能否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13故意在超市摔倒超市有責任嗎
2020-12-15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哪些
2020-11-17有簽名沒有公章的合同是否有效
2021-02-11競業限制代簽合同的效力
2020-12-05已懷孕的女職工,自行離開有毒工作崗位被解聘,怎么辦?
2020-11-11實習期有沒有最低工資標準
2020-12-04服務外包和勞務派遣的意思一樣嗎
2020-12-15疫情期間公司放假有工資嗎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