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段法。即根據案情分段、分節舉證并予以質證、認證。它主要用于案件存在多個法律事實,證據較多,情節較復雜案件的庭審。 3.綜合法。即在庭審時由審判人員針對案件所涉事實進行的綜合全面的質證,審判員對每一證據當庭暫不表態;在休庭后,由有關審判人員對庭審中的全部證據進行綜合歸納,分析討論,作出判斷。,在案件宣判前,將經過庭審質證的證據采信與否及理由告知雙方當事人。 4.判決書確認法。即這種方式基本上與綜合法相同,兩者區別在于:審判人員在案件宣判前對庭審中經質證的證據是否予以采信并不表態,事后在判決書上予以說明,并注明理由。 就我國目前審判實踐狀況而言,以上這些做法基本上屬于積極的和可取的。但在實施過程中還要強化程序的正當性。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即:從質證角度而言,要強調公開、辯論、直接和言詞原則,給控、辯雙方提供平等和充分的指控和辯護機會;從認證的角度而言,實際上是審判人員對證據的自由心證一定要有規則可循,堅持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和
合法性三原則,結合適用司法認知、事實推定、經驗法則等審判技能,以最終保障實現刑事追訴和正當程序的雙重目標。 依據指引: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1996年3月17日) 第四十七條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聽取各方證人的證言并且經過查實以后,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1998年9月2日) 第五十八條 證據必須經過當庭出示、辨認、質證等法庭調查程序查證屬實,否則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對于出庭作證的證人,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等雙方詢問、質證,其證言經過審查確實的,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未出庭證人的證言宣讀后經當庭查證屬實的,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 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時,應當依法處理。 第一百四十三條 向證人發問,應當先由提請傳喚的一方進行;發問完畢后,對方經審判長準許,也可以發問。 第一百四十五條 向鑒定人發問,應當先由要求傳喚的一方進行;發問完畢后,對方經審判長準許,也可以發問。 ③《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1999年1月18日) 第三百三十六條 被告人在庭審中的陳述與在偵查、
審查起訴中的供述一致或者不一致的內容不影響定罪量刑的,可以不宣讀被告人供述筆錄。 被告人在庭審中的陳述與在偵查、審查起訴中的供述不一致,足以影響定罪量刑的,可以宣讀被告人供述筆錄,并針對筆錄中被告人的供述內容對被告人進行訊問,或者提出其他證據進行證明。 ④《關于審蠢逮捕和公訴工作貫徹刑訴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996年12月31日) 三、關于出庭 4.訊問被告人及詢問證人應注意的問題 (1)公訴人不應打斷或限制被告人針對
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進行完整陳述,應注意聽取被告人在陳述中暴露出的觀點,并在被告人作完整陳述之后,在審判長 主持下,開始訊問被告人。 (2)對于
共同犯罪的案件,訊問被告人和詢問證人應當分別進行。第一輪訊(詢)問完畢后,公訴人應表明“訊(詢)問暫時到此”。根據辯護人、當事人
訴訟代理人發問的情況。公訴人可以對被告人、證人繼續訊(詢)問。 (3) 要根據不同被告人、證人的特點,講究訊(詢)問的方式、方法,注意語言簡潔、明了、準確,避免影響被告人供述或者對證人進行誘導性詢問以及其他不當訊 (詢)問。辯護人對被告人或者證人進行誘導性發問可能影響陳述或者證言的客觀性的,公訴人應當及時提出意見,提醒審判長予以制止或者合議庭予以注意,對于受誘導或者其他不當詢問而導致陳述或者證言不具有客觀性的,應當要求審判長對該項陳述或者證言不予采信。 (4)被告人在庭審中的陳述與在偵查、審查起訴中的陳述一致或不一致的內容不影響定罪量刑的,可以不宣讀被告人陳述筆錄。如果不一致的內容足以影響定罪量刑的,可以宣讀被告人陳述筆錄,并有針對性地訊問被告人。或者提出其他證據證明起訴書指控的犯罪。 (5) 詢問證人時,公訴人應當首先要求證人就其所了解的與案件有關的事實進行完整陳述。之后,根據需要,經審判長許可后,對證人進行發問。除證人表達能力不強,或者精神緊張無法連貫陳述的特殊情況外,公訴人一般不應直接發問。發問應采取一問一答形式,問題力求簡潔、清楚。詢問證人應當按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的順序,首先由公訴人進行。對于辯護方提出的證人,公訴人可以根據證人當庭陳述具體情況,認為由辯護方首先詢問更為適宜時。經辯護方提出后,也可以由辯護方首先詢問。 詢問證人,應針對證言中遺漏、矛盾、模糊不清和有爭議的內容,并圍繞與定罪量刑相關的事實進行。證人進行虛假陳述的,應當通過發問澄清事實,必要時宣讀證人在偵查、審查起訴階段提供的證言筆錄,或者宣讀、出示其他證據對證人進行詢問。 (6)詢問鑒定人可以參照詢問證人的方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