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以原告作為判斷當事人身份的基準
在多個合同并存、當事人身份競合的案件中,應當首先將原告界定為債權人,然后以此為基礎確定債務人和第三人,并最終確定法律的適用。提起訴訟的原告不同,則適用的法律依據就會相應地有所區別。比如在本案中,吳海濱作為鋼材買賣合同中的賣方向法院提起了訴訟,則就應首先確定吳海濱為債權人,進而確定鐘聞濤為債務人、利來公司為第三人。這樣就可以明確,吳海濱的訴請實質上是要求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付款義務。由于審判的重心是判斷第三人利來公司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吳海濱的請求權基礎也就只能是第三人代為履行或債務承擔,而不可能是向第三人履行。這樣,第六十四條關于向第三人履行的規定就被排除。
債權人、債務人與第三人都是相對概念,會隨著審判視角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并進而影響法律的適用。假設本案為鐘聞濤起訴利來公司,要求利來公司依據承諾向吳海濱支付款項,則應當首先確定鐘聞濤為債權人(施工合同中的承包方),并進而確定利來公司為債務人(施工合同中的發包方)、吳海濱為第三人。在這一假設的案件中,鐘聞濤的訴請實質上是要求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付款義務。由于假設中的第三人是以權利人的身份出現的,則假設中吳海濱的請求權基礎只能是向第三人履行,而不可能是第三人代為履行和債務承擔。這樣,就可以排除合同法第六十五條第三人代為履行和第八十四條債務承擔的適用。
第二步:以承諾對象區分第三人代為履行和債務承擔
在排除了向第三人履行的適用之后,法院仍須在第三人代為履行和債務承擔之間作出進一步甄別。第三人代為履行與債務承擔的構成要件事實上均包括代為清償債務的意思表示(承諾),因此不能認為只要第三人作出了代償債務的承諾而債權人又不表示反對即認定債務承擔成立,進而要求第三人按照承諾向債權人承擔責任。區分第三人代為履行和債務承擔的關鍵在于:第三人是否向債權人作出明確的承擔債務的意思表示。如果第三人向債權人作出了明確的承擔債務的意思表示,則應當認定為債務承擔;如果第三人向債務人而不是債權人作出承擔債務的意思表示,則應當認定為第三人代為履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中對醫療機構的處罰有哪些
2021-01-31聘請律師有哪些手續,怎么請律師
2021-01-28訴訟離婚敗訴可以再去協議離婚嗎
2020-11-14怎樣證明侵權商品來源合法
2020-11-30立約定金的數額由誰約定
2021-01-15企業破產受理后能解除失信嗎
2021-02-22婚后買房登記在一方名下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1-02-21家庭暴力離婚賠償標準
2021-03-20贍養糾紛的管轄法院
2020-12-02虛假離婚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2020-11-27冤假錯案國家賠償標準及時間是怎樣的
2021-03-20商業銀行接管從什么時候開始
2021-02-18撫恤金有一個親屬不簽字如何處理
2021-02-25公司不成立工會可以嗎
2020-11-15買賣合同中關于擔保合同只主要規定有哪些
2020-11-23買房定金繳納多少錢,法律有什么規定
2021-01-27競業限制糾紛屬于勞動爭議嗎
2020-11-28實習期醉駕怎么處理
2021-02-05不帶薪年休假屬于勞動糾紛嗎
2020-12-17保險公司的拒保問題有什么原因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