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出借人能否成為代為履行人
2014年,被告以資金周轉困難為名先后向原告借款30萬、100萬元,并口頭約定月息3分。其中30萬元系被告以公司名義借款,經過原告的追討,被告重新出具了一張借條,并注明該筆借款“從2014年8月30日起由被告一人負責”,即經過原告同意,該筆借款已轉為被告的個人借款。因此,被告共欠原告借款本金合計130萬元。而原告這130萬元本金又系從他人處私募而來,月息為2分、3分不等,關于這一點,被告本人也知情,后原告向被告索要欠款及利息時,由于被告無錢償還,先后出具了6張欠條,其中有2張欠條注明“代付利息”,因此,原告將被告后出具的6張欠條一并計算為本金。法庭上,雙方爭論的焦點是被告后出具的6張欠條是否系本金及原告代理人提出就算不是本金,也是代為履行行為。針對這一點,合議庭有兩種意見。
案情簡介:代為履行與借貸關系不能共存
經法院審理認為,由于本案系民間借貸糾紛,而本案中當事人只有原告及被告,原告系出借人,被告系借款人,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法律關系是借貸關系,而不可能再成立其他關系,比如代為履行關系,如果認可原告系代為履行關系,那么原告就不是出借人,第三人是出借人,原告只是代為履行人,那么本案的基本借貸關系就無存在的基礎,即代為履行與借貸關系不能共存。雖然雙方都明知原告系從他人處私募資金,但雙方簽訂的借款合同只及于雙方,不及于他人,合同的相對性原理決定了這一點,原告只能是出借人,且是以追求利息為目的的出借人,后6張借條應認定為欠付原告的利息,且經過計算,這6張借條的金額與雙方約定的利息吻合或基本吻合。
律師說法:關于本案的法律分析
理由是在一個案件中其基礎關系決定了排斥其他法律關系,如認可了其他關系則基礎關系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且與原告的起訴和提供的合同不符,定性錯誤將導致本案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決,因此,本案只能是民間借貸關系而不是代為履行關系,原告在本案中只能是出借人而不能成為代為履行人。至于原告與他人的合同關系則又另當別論,不是本案的處理范圍了。
綜合上面的介紹,出借人能否成為代為履行人要根據實際確定。相信大家看了上面介紹后,對于出借人能否成為代為履行人的法律效力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你還有關于這方面的法律問題,請咨詢律霸網律師,他們會為你進行專業的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違約工商部門怎么處理
2021-02-23合同不兌現可廢除嗎
2020-11-28治安處罰從重情節有哪些
2021-02-07單方事故能否構成工傷
2020-11-29盲人簽字有法律效力嗎
2021-03-10離婚男方沒有財產可以要賠償嗎
2021-03-17合同承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0-12-06轉賬支票可以開給個人嗎
2021-03-09AA制夫妻婚內財產協議注意事項
2020-12-20共同居住與共同共有是一樣的嗎
2021-01-13公告送達申請書適用情形
2021-01-12稅務機關可以公告送達稅務文書的情形
2021-01-02仲裁裁決的效力怎樣
2020-12-07簽訂住宅購買合同的注意事項
2020-12-23老婆出軌可以離婚嗎
2021-01-22回購房
2020-11-12中介應告知購房者哪些內容
2021-02-09可以投1年以內的短期交強險嗎
2021-01-17意外保險的保費如何計算
2020-11-17意外傷害保險的賠償范圍規定是什么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