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羅仕芳訴被告
珠海市香洲區教育局教育行政
侵權案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2003)香行初字第29號
原告:羅仕芳,女,1943年2月21日出生,漢族,住
四川省
樂山市市中區玉堂街17號4棟6號。身份證號碼:511102430221072。
委托代理人:薛濤,四川樂山沫若
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范慧軍,廣東誠訊達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珠海市香洲區教育局。地址:珠海市香洲人民東路590號電教中心大樓。
法定代表人:陳智霖,局長。
委托代理人:易朝蓬,廣東德賽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李自立,男,1963年10月28日出生,住珠海市香洲區唐家鎮山房路17號。
第三人:潘兆漢,男,1951年5月21日出生,漢族,住
湖北省
武漢市江岸區車站路宏偉里19號。身份證號碼:420102510521171。
委托代理人:桑振華,廣東華信輝煌律師事務所律師。
第三人:陳智仁,男,1952年12月1日出生,住
澳門海富花園93號9I。身份證號碼:7/349825/6。
委托代理人:劉宇揚,廣東義發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黎曉軍,廣東義發律師事務所律師。
第三人:陳玲娜,女,1949年6月24日出生,漢族,住
福建省
廈門市開發區湖濱中路61號411室。身份證號碼:350204490624201。
委托代理人:湯惠萍,廣東義發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羅仕芳訴被告珠海市香洲區教育局教育行政侵權案,本院于2003年9月30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追加了潘兆漢、陳智仁、陳玲娜為本案的第三人,并公開
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的委托代理人薛濤、范慧軍、被告的委托代理人易朝蓬、李自立、第三人潘兆漢及其委托代理人桑振華、第三人陳智仁的委托代理人劉宇揚、黎曉軍、第三人陳玲娜的委托代理人湯惠萍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訴稱:
原告是珠海市明珠學校舉辦人、股東潘兆漢的
債權人。潘兆漢拖欠原告人民幣110萬元已被(2000)珠香經初字第1642號
民事判決書予以確認。該案在審理期間,香洲區法院于2000年8月29日將(2000)珠香經初字第1624號民事裁定書送達被告,通知凍結潘兆漢持有的明珠學校的股權。被告當時沒有提出異議。判決生效后,原告于2001年6月22日向法院申請
強制執行。因判決長期未能執行,原告去查詢,發現:1、明珠學校另一股東陳玲娜已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稱,早在裁定書下達前,潘兆漢就于2000年7月8日將其持有的全部股份轉讓給陳智仁,同年7月12日陳智仁又將受讓的股權全部轉讓給陳玲娜,上述轉讓行為已在珠海市香洲區教育局辦理
變更登記、備案。2、2002年12月10日陳智仁以其與彭詠松、潘兆漢三方當事人已就該案(珠海市中院(1999)珠法經終字213號民事判決書)爭議事項達成新的協議為由,向法院提出撤回再審申請。法院已準許。3、被告于2002年5月28日向
法院執行局提供一份蓋有其下屬機構“珠海市香洲區教育局社會力量辦學管理辦公室”印章的書面證明,確認:2000年7月8日潘兆漢將其在明珠學校所有的股權全部轉讓給陳智仁;2000年7月12日陳智仁又將學校95%的股份轉讓給其姐陳玲娜。并認定該轉讓行為有效,進行了備案。
原告認為,被告審批同意潘兆漢將其股權全部轉讓給陳智仁的行政行為違法:1、明珠學校是通過社會力量辦學的九年義務教育的學校,陳智仁系澳門居民,根據《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不允許境外或
香港、澳門居民在中國境內舉辦義務教育機構,因此,潘兆漢將股權轉讓給澳門居民的行為違法;2、潘兆漢與陳智仁2000年7月8日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書》是無效行為,該協議依據雙方于1999年3月12日簽訂的《協議書》,此協議書已被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判定為
無效合同,并認定(陳智仁)不能據此合同取得潘兆漢在明珠學校擁有的股份。被告系法定對社會力量辦學
合法性進行審批的行政機關,負有對社會力量辦學舉辦者資格依法審查、批準的責任。被告批準潘兆漢將股份轉讓給陳智仁違反了《社會力量辦學
條例》、《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和《廣東省基礎民辦學校管理規定》等
法律法規的規定和人民法院的判決。既然陳智仁無資格獲得學校的股權,那么,被告審查批準陳智仁將學校股權轉讓給陳玲娜的行政行為必然違法。原告是明珠學校股東潘兆漢的債權人,潘兆漢將其股權轉讓他人的合法與否,直接關系到原告的債權能否實現。因此,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與原告在法律上有利害關系。
為維護原告的合法權益,特提起訴訟,請求:1、撤銷被告審批同意潘兆漢將其明珠學校股份轉讓給陳智仁的行政行為;2、撤銷被告審批同意陳智仁將其明珠學校的股份轉讓給陳玲娜的行政行為。
被告辯稱:
一、原告訴訟主體不適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下稱《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
法人或者
其它組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第十二條規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上述兩項規定表明,行政訴訟的原告包括兩類,一類是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一類是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人。本案原告并非明珠學校股權轉讓的當事人,即非被告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我國法律并不禁止
債務人向債權人以外的民事主體依法處分自己的財產,債務人不能因債權依法處分自己的財產而主張該民事行為無效。原告作為明珠學校原股東潘兆漢的債權人,對股權轉讓所涉標的不享有優先受償權,其債權與潘兆漢所持明珠學校股權不存在對應關系,故原告與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存在行政法上的利害關系。綜上,原告非行政行為的相對人,又非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人,其以明珠學校原股東債權人的身份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股權轉讓行為,訴訟主體顯然不適格。
二、原告的訴訟請求不屬于人民法院
行政訴訟受案范圍。《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規定了人民法院受理的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提起訴訟的八種情形,原告的訴請不屬于其中任何一種情形;《解釋》第十三條規定了人民法院受理的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提起訴訟的四種情形,原告的訴請亦不屬于其中任何一種情形。《解釋》第一條第(六)項規定,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對其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提起訴訟的,不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被告對明珠學校股權轉讓予以備案的行為僅對該校股東的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對原告的權利義務并無實際影響,故原告的訴訟請求不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且原告要求被告撤銷批準股權轉讓行為,實質是借機否定明珠學校股東轉讓股權的
法律效力,該目的源于原告與股東的
債務糾紛,原告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
民事訴訟要求撤銷明珠學校原股東的股權轉讓行為,正如民事主體對企業股權轉讓行為效力持有異議,可以訴請人民法院確認該行為無效或予以撤銷,無需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撤銷核準登記行為。被告作為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無權認定民事行為無效,確認民事行為效力的有權機關是人民法院。如法院認定股權轉讓之民事行為無效,被告將作出相應的變更登記。原告的訴訟顯系
民事糾紛,而非行政糾紛,原告以行政訴訟的形式實現其主張撤銷民事行為之實質,動機在于規避行使民事
撤銷權的不利因素。
三、原告的訴訟請求已超過法定
訴訟時效期間。《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原告要求的撤銷的具體行政行為(對股權轉讓予以備案)均發生于2000年7月,距今已逾3年;陳玲娜就查封股權事宜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的時間為2002年8月,距今已逾1年,原告既為該案當事人,理應知道陳玲娜提出的書面異議,原告因疏于了解而致使其訴訟請求超過法定訴訟時效期間,已喪失勝訴權。[Page]
四、被告的具體行政行為具備合法性。潘兆漢將所持明珠學校股權轉讓給陳智仁,系民事主體按自己的意愿處分財產,原告認為陳智仁與潘兆漢2000年7月8日簽署的股權轉讓《協議書》是無效行為之,缺乏法律依據。理由如下:1、潘兆漢與陳智仁2000年7月8日簽署的《
股權轉讓協議》與1999年3月12日簽署的《協議書》為相互獨立的民事行為,后者無效并不必然導致前者無效,且人民法院認定后者無效的原因在于其中約定了流質條款,而前者并不存在流質條款,潘兆漢與陳智仁2000年7月8日進行的股權轉讓行為的形式為以物抵債,該種情形未被法律禁止。2、潘兆漢與陳智仁的股權轉讓行為系雙務、有償的民事行為,并非潘兆漢借此轉移資產。3、合同無效需人民法院確認,任何機關和個人均無權擅斷,原告未經人民法院生效判決確認,自行認為潘兆漢與陳智仁2000年7月8日簽署的《協議書》無效,顯系越權行為。
《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教育機構改變名稱、性質、層次,應當報審批機關批準;變更其他事項,應當報審批機關備案。據此,被告作為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民辦學校股權轉讓行為備案即可,無須審批。被告發現陳智仁作為澳門人不符合民辦學校股東的主體資格,要求其將所有股權轉讓給具備資格的人,陳智仁選擇的受讓人陳玲娜具備擔任民辦學校股東的主體資格,被告尊重民事主體的意愿對其股權轉讓予以備案,并無不妥。
綜上所述,被告對兩次股權轉讓予以備案的行為并無違法之處,原告并非適格的訴訟主體,提出的訴訟請求不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且已超過法定訴訟時效期間,故請求人民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同時,鑒于本案涉及
刑事案件,請求中止審理。
第三人潘兆漢陳述意見如下:1、明珠學校目前經被告審批得到的辦學許可證是不當獲取的 ,侵犯了第三人潘兆漢的合法權益。2、原、被告提交的證據有部分是偽造的,如2000年7月8日的《協議書》。3、目前明珠學校有兩個辦學許可證,舉辦人均是陳玲娜。但陳玲娜在沒有獲得股東會議決定受讓股權的情況下,是沒有資格獲取許可證的。
第三人陳智仁、陳玲娜的陳述意見與被告的答辯意見一致。
經審理查明:1998年2月16日,被告作出香教復(1998)1號《關于開辦珠海市明珠學校的批復》,同意珠海市前山鎮造貝村與珠海市東宸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開辦“珠海市明珠學校”。同年5月28日,珠海市東宸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將其所持明珠學校股權轉讓給潘兆漢、李晶斌、李泳、陳智仁四人。同日,潘兆漢等四人簽署《合作辦學協議書》,確認各持股比例并報被告備案。被告即作出香教復(1998)18號《關于核準明珠學校組成董事會的復函》,核準明珠學校董事會由上述四人組成。2000年1月19日,被告印發香教紀(2000)1號《局長辦公會議紀要》,決定撤銷香教復(1998)18號《關于核準明珠學校組成董事會的復函》,要求陳智仁將其股份轉讓給符合法律規定的他人。2000年7月14日,珠海市明珠學校向被告提交了“2000年7月8日潘兆漢與陳智仁簽訂的《協議書》”、“陳智仁與陳玲娜簽訂的《
轉讓協議書》”、“陳智仁、李晶斌、陳玲娜簽訂的《
股東會決議》”和“珠海市明珠學校章程”各一份,申報(股權)變更登記、備案。2001年2月8日,被告作出香教復(2001)2號《關于同意“珠海市明珠學校”更名為“珠海市明珠中英文學校”的批復》,并頒發了教社證字(2001)018號《社會力量辦學許可證》。2002年11月7日,潘兆漢向珠海市公安局
經濟犯罪偵查支隊報案稱2000年7月8日簽訂的《協議書》是虛假的,陳智仁侵占其股份。珠海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支隊已
立案,現正在偵查之中。
另查明:原告的兒子彭詠松于1998年8月8日與潘兆漢簽訂一份《珠海市明珠學校
股份轉讓協議》,約定潘兆漢將其所持珠海市明珠學校65%的股份轉讓10%給彭詠松,同時確認潘兆漢收到彭詠松現金人民幣110萬元。此后,雙方因股權轉讓發生糾紛。2000年3月31日,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1999)珠法經終字第213號民事判決書,判決駁回彭詠松關于確認其與潘兆漢訂立的《珠海市明珠學校股份轉讓協議》有效的訴訟請求。2000年4月29日,彭詠松病故,原告作為其唯一的第一順序法定
繼承人,向本院提起訴訟。本院作出(2000)珠香經初字第1624號民事判決書,判決潘兆漢應向原告羅仕芳返還股權轉讓金110萬元。原告羅仁芳于2001年6月22日向本院申請強制執行上述判決。在執行過程中,第三人陳玲娜提出執行異議,稱潘兆漢已在2000年7月8日將股份轉讓給陳智仁,陳智仁于2000年7月12日又將受讓的股份轉讓給陳玲娜,上述轉讓行為已在被告處辦理變更登記、備案。原告羅仕芳認為被告審批同意潘兆漢將股份轉讓給陳智仁,陳智仁再將股份轉讓給陳玲娜的行政行為違法,遂于2003年9月30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
本院認為:一、關于本案原告的主體資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規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以上規定表明,行政訴訟原告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另一類是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人。所謂“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應當是直接的或者必將發生的,并且對起訴人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的關系。本案所訴行政行為是被告2000年7月14日對珠海市明珠學校股東潘兆漢將其股份轉讓給陳智仁,陳智仁再將股份轉讓給陳玲娜的股權變動情況予以備案的行為。被告與珠海市明珠學校之間存在一種
行政法律關系,潘兆漢、陳智仁、陳玲娜是股權轉讓方和受讓方,故其與該備案行為均具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但原告羅仕芳僅僅是潘兆漢的普通債權人,并非珠海市明珠學校的股東;原告羅仕芳的債權雖已通過人民法院判決予以確認,應受法律保護,但被告的備案行為并沒有對原告羅仕芳的債權產生實際影響,其債權不會因此發生任何變化。至于其債權的實現,可能會受到影響,但債權的實現有多種方式,債務人不是必須以其股權抵債的,法律也沒有禁止債務人向債權人以外的民事主體處分自己的財產,如果債權人對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的效力有異議,還可以通過民事訴訟得以救濟。故被告的備案行為與原告債權的實現也不存在直接或者必然的關系。至于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1999)珠法經終字第213號民事判決書中認定原告羅仕芳之子彭詠松是該案的直接利害關系人,與本案不同,該案處理的是民事糾紛,彭詠松因與他人的民事行為有利害關系而成為另案的適格主體,并不等于其與本案被告的備案行為具有行政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綜上,羅仕芳既非被告備案行為的相對人,其與備案行為也沒有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故羅仕芳不具備本案原告訴訟主體資格,其起訴不符合法定的起訴條件,依法應當予以駁回。二、關于中止訴訟的問題。第三人潘兆漢在2002年11月7日向公安機關的報案,所涉及的是“2000年7月8日的協議書”是否真實,這對本案的審理沒有直接的影響,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一條關于中止訴訟的規定。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四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之規定,裁定如下:
駁回原告羅仕芳的起訴。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00元,由原告負擔。
如不服本裁定,可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本院遞交
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廣東省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Page]
審 判 長 陳 勇 法
審 判 員 馮 麗 萍
代理審判員 馮 宇
二OO三年十二月十日
書 記 員 紀 暢 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