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規定的大部分犯罪都是以作為的方式進行的,但也有一些屬于不作為犯罪。那什么是不作為犯罪呢?根據法律的規定,行為人要是負有法定的義務,而不履行該義務的話,造成對方重大損害的,就會涉嫌構成不作為犯罪。那么大家知道這個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包括哪些嗎?我們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
之所以要求行為人對其身體相對靜止的消極、無為狀態承擔刑事責任,關鍵就在于行為人此時負有積極實施特定行為的義務,應為能為而不為,即違反了作為義務。根據我國刑法學基本理論,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明文規定的積極作為義務
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是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指由其它法律規定并由刑法加以認可的義務,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等。如果只由其他法律規定,而未被刑法認可,則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此外,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必須是具體的義務,憲法中所規定的義務屬于一般性的抽象義務,有待于各具體法規的確認和細化,一般不適合直接作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前提。
2、職業或者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
它是指一定的主體由于擔任某項或者從事某種業務而依法被要求履行的一定作為義務。該類型的作為義務有的規定在法律法規中,也有的規定在具體行業的相關規章制度中。應當注意的是,行為人只有在具有職業或者業務身份的情況下,才具有相關的作為義務。也就是說,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才能構成刑法上的不作為犯罪。
3、法律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法律行為如合同行為等,引起一個積極作為的義務(行為人通過合同行為自我創設一個積極作為義務),行為人有義務履行。而一般情況下合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一定的義務,只產生違約的法律后果,并不會產生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只有在合同一方當事人因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給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嚴重侵害的情況下,這一作為義務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
4、先行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先行行為作為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是由德國刑法學家斯特貝爾首倡的,1884年的德國判例首次確認了先行行為與法律,契約同樣是作為義務的來源。我國刑法界的通說認為先行行為只要足以產生某種危險,就可以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而不必要求先行行為具有違法的性質。
關于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律霸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到此。從我國的規定中可以看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主要有四個,包括法律規定的、法律行為引起的、職業或者業務要求的以及先行行為引起的。如果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也是要根據具體的犯罪情節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你知道婚前財產怎么界定嗎?
2020-12-14夫妻自愿離婚協議書有效嗎
2020-11-07離婚協議公證的意義是什么
2020-12-05上海法院起訴離婚程序是怎樣的?
2021-01-30夫妻離婚手續怎么辦
2020-11-26單方起訴離婚程序有哪些?
2021-03-12離婚協議書范本樣本
2021-03-10新婚姻法離婚后債務如何規定
2020-11-16各類離婚案件管轄如何確定
2021-01-02一份離婚答辯狀范本
2020-11-26打離婚官司流程是怎樣的?
2021-02-12子女撫養費起訴狀應該怎么寫
2021-02-14監護權變更協議怎么寫,如何寫變更監護權協議書?
2020-11-12離婚后女方不給撫養費怎么辦
2021-03-12變更監護人的情形,怎樣變更監護人
2020-11-08什么是法律意義的非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如何上戶口
2021-03-20離婚后孩子撫養費給到什么時候
2021-02-06監護人證明材料有哪些?需要哪些手續?
2020-11-22離婚后孩子撫養費怎么算?
2020-12-17我國非婚生子女怎么上戶口新政策?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