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閱一宗股東借款案,2013年4月至2013年7月,B市地方稅務局稽查局對某房地產公司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地方稅收申報繳納情況進行了稽查,發現a公司3名股東于2010年初向該公司借款870萬元,在納稅年度結束時,物業管理部門既不退還也不用于生活費。2014年2月20日,B市地方稅務局稽查局作出決定,責令a公司補繳利息、股息、紅利個人所得稅代扣所得174萬元,并處罰款87萬元。本局的處理依據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規范個人投資者個人所得稅征管工作的通知》(財稅[2003]158號)第二條關于“個人投資者長期不償還所投資企業貸款的處理”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除外),即,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除外)的貸款在納稅年度結束后既不歸還也不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未歸還的貸款可視為企業的股利分配企業向個人投資者收取個人所得稅,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a公司認為相關規定中的“納稅年度終了后”沒有具體還款期限,且借款人已于2012年5月歸還貸款,故不應再視為企業向個人分紅,故向B市政府提起行政復議,但復議申請未獲支持。隨后,a公司提起行政訴訟,一審和二審均告敗訴。
本案的重點是三名個人股東向a公司借款870萬元,一年以上是否歸還,適用財稅[2003]158號文件的規定。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找到根并詢問源代碼。事實上,事實上,國家稅務總局財稅[2003]158號文第二條規定,企業長期不償還股東貸款的,視為股利分配,是為了防止部分企業以貸款的形式掩蓋實際分紅,從而達到少交個人所得稅的目的。
然而,企業掩蓋分紅事實的前提是,他們確實有分紅可以分享。如果一個企業虧損了,根本沒有“紅”,那么股東給企業的貸款就當作分紅,顯然違背了發〔2003〕158號文件的初衷。事實上,國家稅務總局在起草財稅[2003]158號文件時,已經考慮到虧損情況下不存在“紅”,因此在第二條中煞費苦心地說明,未償貸款可視為企業分紅個人投資者。
也就是說,對于長期不還款的貸款,“可以”視為分紅,而不是“應該”或“必須”視為分紅。
雖然字面意思只有細微差別,但意思卻大不相同。比較《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股東購車企業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5]364號)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有關規定企業以個人股東名義購買汽車、擁有汽車,是企業向股東支付股利的行為,應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
請注意“應遵循”。如果將購車所有權轉移到股東個人名下,股東將獲得實際利益,且分紅已經確定,故相關規定均以“應按照”作出。但是,財稅[2003]158號文中所指的貸款不同。從本質上講,本文將法律理論上不構成收益的貸款,視為政策上的構成收益。正是因為這種政策被視為構成收入,具有公權對私權的侵害。國家稅務總局在制定財稅[2003]158號文件時,非常謹慎地使用了“能”字,即可以看作是“應該”,而不是“應該”的表述。
由于國家稅務總局不償還股東的長期借款,因此規定可以將其視為股息,也就是說,存在不能視為股息的情況。那么,在什么情況下長期貸款不應被視為股息呢?
有幾種貸款不應確認為股息。
根據法律規定,長期貸款不應全面確認為股息,至少包括以下特殊情況。一是沒有利潤可供分配,或者利潤低于貸款額。
例如,企業注冊資本1000萬元,累計虧損100萬元,股東長期向企業借款200萬元,這200萬元不能算是股東分紅,因為企業沒有分紅利潤,自然不符合[2003]158號文第2條的設計意圖。同樣,企業注冊資本1000萬元,累計未分配利潤100萬元,股東長期借款150萬元。150萬元貸款中至少50萬元不能算分紅,因為企業利潤總額只有100萬元。有些人可能認為股東長期借錢是不正常的。根據法律規定,如果在企業虧損的情況下,股東貸款長期不還,可能涉及資本金退出。這是工商部門的責任,與稅務機關無關。
第二,企業在稅務檢查前已經還款的,不再作為股息征稅。財稅[2003]158號文第二條旨在防止企業以貸款的形式掩蓋實際分紅。如果是分紅,在稅務部門檢查之前,是不可能還款的。只有真正的貸款才能在稅務檢查前償還。
既然是實實在在的貸款,而且是自己償還的,就沒有目的以貸款的形式掩蓋實際分紅,因此不應將其視為個人所得稅的分紅。《河北省地方稅務局關于秦皇島市局關于對個人投資者貸款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請示的批復》(冀地稅函[2013]68號)明確:個人投資者償還其投資企業貸款一年以上的,已按“息、紅利、紅利”征收的個人所得稅,今后在應繳個人所得稅中予以退還或抵扣,魯霸認為,河北省地方稅務局的這種處理方式符合財稅[2003]158號文的初衷文件化,實用性強。第三,有市場利率和營業稅的長期貸款不應被視為股息。
我們知道稅法對企業的認定不能相互矛盾。如果把長期貸款認定為企業貸款而對貸款利息征收營業稅,那么把貸款認定為企業分紅而征收個人所得稅,顯然是矛盾的。
閱讀分析后,我相信讀者對文章開頭提到的案例誰對誰錯有了清晰的認識。在現實中,雖然國家稅務總局在制定文件時可能會煞費苦心地避免一些問題,但如果基層稅務人員為了方便文件的執行而采取一刀切的執法方式,把“能”當“應該”,看似受害人是納稅人,實質上違背了法律的初衷。稅收既有執法風險,又有法律損害,法治是稅收的基礎。以上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相關知識。相信通過以上的知識你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如果您仍然遇到任何更復雜的法律問題,歡迎您登錄律師網律師在線咨詢。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可以請求懲罰性賠償嗎
2021-02-24行政復議可以成功嗎
2020-11-27管轄權異議違反級別管轄怎么辦
2021-02-09涉外離婚一方不同意怎么辦
2020-12-27公司法關于分紅的規定是什么
2021-01-17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是什么
2021-03-04拆遷隊暴力執法會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1-03-14申請支付令的案件要交申請費嗎
2021-01-04民事訴訟調解與不調解的區別
2020-12-30超市倒閉,促銷員有補償嗎
2021-01-25代位繼承和轉繼承的差別有哪些
2021-01-02網簽的房屋可以保全嗎
2020-12-20人員聘用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2021-01-30競業限制的期限最長是多少?
2021-01-07勞務外包員工工資待遇有什么規定
2021-01-22聘書能否代替勞動合同
2020-12-11飛機延誤幾小時有賠償
2021-01-23試論我國人身保險合同的復效
2021-02-12保險公司不認拖車費怎么辦
2021-01-31保險公司應在多長時間內賠錢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