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示:
工資集體協商的涵義及重要性
協商應遵循的原則
協商的內容
協商代表的產生和構成
協商的程序
工資協議的簽訂
違約處理辦法
工作要求
工資集體協議書(樣本)
企業工資集體協議審核通知書(樣本)
(一)工資集體協商的涵義及重要性
工資集體協商是指職工代表與企業代表,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就企業內部工資分配制度、工資分配形式、工資收入水平等問題進行平等協商,并依法簽訂工資集體協商(簡稱工資協議)行為。工資集體協議是雙方就勞動報酬而簽訂的單項集體協議,是集體合同的重要內容。
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是依法保護勞動關系雙方合法權益的迫切需要,是協調勞動關系,預防和調處勞動爭議,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手段。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對推進企業改革和發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二)協商應遵循的原則
1.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
2.按勞分配為主體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實行同工同酬;
3.堅持效率優先;
4.兼顧國家、企業和職三方利益;
5.協商雙方應堅持平等、互利、合作。
(三)協商的內容
1.企業基本工資制度、工資標準和工資分配方式;
2.職工年度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和調整幅度;
3.職工工資支付辦法和發放時間、職工在特殊情況下的工資支付方法;
4.獎金、津貼、補貼等分配方法;
5.企業補充社會保險及其他福利待遇;
6.工資協議的修改、變更條件、違約責任、生效的起止日期等;
7.雙方認為需要協商的與工資待遇有關的其他事項。
協商雙方的權利、義務;違背合同的處理程序和具體辦法;合同執行的監督檢查等可作為協商的輔助內容加以規定。
(四)協商代表的產生和構成
1.工資集體協商代表人數由雙方根據情況自定,人數對等,并各確定一名首席代表。雙方應另行指定記錄員各一名。
2.職工一方首席代表為工會主席,工會主席不能出任首席代表時,可書面委托工會其他負責人為首席代表。職工方其他代表由工會確定或由職工民主選舉,推舉的代表須得到企業半數以上職工的同意。
企業首席代表,由法定代表人擔任,法定代表人不能出任時可書面委托企業其他經營管理人員擔任。企業方其他代表由企業法定代表人指派。
3.協商雙方代表一般由本企業人員擔任,必要時也可聘請本企業以外的人員擔任本方的協商顧問。
4.協商代表一經產生,必須履行義務,遇不可抗拒原因造成空缺的,應及時指派或推舉新的代表補缺。
5.協商代表的任期由各方自行決定。協商代表在任期內,除個人嚴重過失外,企業不得解除與協商代表的勞動合同。
6.協商代表在參加工資集體協商期間,應視為提供正常勞動、享受的工資、獎金、津貼、補貼、保險福利待遇不變。
7.協商代表的權力,按勞動部頒發的集體合同規定執行。
8.協商會議執行主席,一般由雙方首席代表輪流擔任。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工資集體協商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對協調過程中發生的緊急問題提出處理意見。
9.協商會議的時間、地點、內容由雙方事先商定。會議所需要費用由企業方負擔。
(五)協商的程序
1.工資集體協商的時間可在集體合同中約定,也可由協商雙方約定,一般情況下可每年一次。
2.協商的具體內容由雙方可任何一方提出,并以書面形式通知對方,另一方收到通知后,應在15日內作出書面答復。如無正當理由,任何一方不得拒絕協商。
3.協商雙方應在協商前,進行認真研究和準備,并各自提出工資集體協商的方案。在必要的時候,可由雙方的首席代表先進行較小范圍的協商。工會提出的協商方案,應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并經一定民主程序審議,同時,工會應通過多種形式充分了解和熟悉企業的生產、經營實際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