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詐騙罪是目的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是合同詐騙罪主觀方面的必備要件,對認定合同詐騙罪的罪與非罪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合同詐騙罪目的的“非法占有”,是指行為人違反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意圖全面剝奪他人的財產所有權,或者剝奪他人對財產的控制、使用和收益權的故意。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只是由于種種客觀原因,導致合同不能履行或所欠債務無法償還的,不能以合同詐騙罪論處。因此,如何正確理解和認定合同詐騙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是刑法理論和實踐部門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學術界一般認為,凡是使用刑法所規定的欺詐手段的,原則上均應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當然刑法規定的合同詐騙罪的幾種客觀行為與“非法占有目的”這一主觀要素密不可分。但某種含有欺詐因素的行為是否是合同詐騙罪構成中的客觀行為,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有無非法占有目的。因此在判斷一行為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時,除看行為人是否符合刑法第224條所規定的行為類型外,還必須看行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由此可見,非法占有目的的有無是認定合同詐騙罪的關鍵。
而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查證和認定行為人“非法占有”的主觀故意,許多詐騙案件由于受偵查技術及偵查人員能力的局限,難以查證行為人的主觀目的而無法追究其刑事責任。那么,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合同詐騙罪行為人主觀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呢?盡管人的主觀心理活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并非完全不可把握。目的,作為行為人意欲實現某種結果的心理態度,只有外化為客觀的行為,才能成為法律評價的對象。作為有意識的理性的人,其主觀心理決定其客觀行為,其客觀行為又能反映出其主觀心理狀態。因而,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行為人之行為特征,判斷出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并以此來對其行為進行定性。但是,僅僅以客觀表現的某一方面尚不足以判斷行為人有無非法占有目的,應當根據行為人簽訂合同時的履約能力和擔保真偽,履行合同中有無實際履約行動、對標的物的處置情況、未履行合同的原因以及事后行為人的態度等等方面的客觀因素進行全面、綜合考慮。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司法傷殘鑒定收費標準
2021-02-16債務不能履行時可以對有限合伙企業合伙財產怎樣做
2021-01-14舉報無證駕駛會保密嗎
2021-02-15勞動爭議調解的步驟是什么
2020-12-03女職工生育假期多少天
2021-02-06侵害名譽權的構成要件
2021-03-23強制傳喚的前提是什么
2021-01-01離婚后繼父有權探望繼子嗎
2021-01-06房產解押需要什么材料
2020-11-10醫療糾紛訴訟的案由包含哪些
2021-01-01越權代理與無權代理的區別是什么
2020-11-17陷入履行不能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0-11-18土地糾紛最有利的證據
2020-12-03安置房拆遷有什么規定
2021-01-22用人單位怎么舉證
2020-11-27試用期應定為多久?
2021-02-22人事外包與勞務派遣的區別
2020-12-27拖欠農民工工資被警察帶走怎么處理
2021-01-16保險公司的除外責任有哪些
2020-12-01旅游人身意外險有什么規定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