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造成損失賠償標準
造成損失通常是在員工離職后發生的,雙方已不存在勞動關系,用人單位追究勞動者的損失賠償責任,可以按照雙方約定并結合實際損失大小要求勞動者進行賠償,此時用人單位追究勞動者的賠償責任主要以民法通則等作為法律依據,以實際損失為主要參照標準。
(一)對于在職期間所導致的損失,應考慮勞動關系的特殊性。
1、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用人單位既是企業財產的所有人、管理人,又是企業內部的管理者和監督者,所以一旦發生勞動者造成用人單位經濟損失的情況,用人單位就具有雙重身份,即既是受害人,又是勞動者的管理者。如果在此情況下讓勞動者承擔所有的賠償責任,那么企業作為管理者就不再承擔任何責任,此不符合公平原則。
2、用人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對價即勞動報酬與勞動者創造的勞動成果具有不對等性,企業作為勞動成果的享有者,更應承擔經營風險。
3、用人單位的每一項工作都由不同的勞動者來完成,如果嚴格要求勞動者根據其過錯承擔賠償責任,實質是將企業的經營風險全部轉移到勞動者身上,這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來說,不盡合理。
賠償以下費用:
(1)用人單位招收錄用其所支付的費用;
(2)用人單位為其支付的培訓費用,雙方另有約定的按約定辦理;
(3)對生產、經營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4)勞動合同約定的其他賠償費用。
(二)對勞動者違反保密約定或競業限制約定侵犯用人單位商業秘密導致損失的情形,根據相關規定,可以按第二十條的規定進行賠償(《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并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三)對員工在職期間因職務行為導致企業損失的情形,根據相關規定,只能要求勞動者進行限額賠償,如第16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資部分低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準,則按最低工資標準支付。
在生活中遇到各種法律糾紛都是有可能,這時可以先來律霸網咨詢專業律師得到處理意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試用期辭職沒簽勞動合同有工資呢
2020-12-09房租沒到期,不租了房東不允許轉租怎么辦
2020-11-19訴訟離婚敗訴可以再去協議離婚嗎
2020-11-14法律規定哪些財產不可作于抵押
2021-03-14道路交通事故協議書格式
2021-03-20專利權可以贈與嗎
2020-12-27贈與股權需要在工商備案嗎
2021-02-17交通調解時作事故認定嗎
2021-02-28交通事故處理流程有哪些
2021-03-06離婚協議反悔怎么處理
2021-01-19房子抵押錢不是給自家怎么辦
2020-11-08培訓班的安全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0-12-16教師被開除可否提起行政訴訟
2020-11-29雇傭關系賠償有免責嗎
2020-11-21學生猝死在宿舍內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28合同終止協議書有效嗎
2021-01-29實習期員工如何保障自己權益
2020-11-24交通工具意外險的保險條款又有哪些呢
2020-12-19產品質量責任保險對哪些情形負保險責任
2021-01-11保險合同變更申請書的內容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