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要求精神方面的損害賠償時,其實往往都是因為實際造成了人身或者財產的損失,但也因此對受害人或其家屬的精神造成了影響,所以在索賠的時候才會同時主張精神賠償。那根據我國法律中的規定,究竟在哪些情況下可以要求精神賠償呢?我們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吧。
一、哪些情形可要求精神賠償
精神損害已經是一個婦孺皆知的詞語了。然而,從法律的角度,究竟什么是精神損害呢,哪些人的精神損害可以得到賠償呢,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又如何確定呢本文將全面地闡述的相關問題,供讀者參考。
首先,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了自然人的如下情形為受到精神損害,并可索賠:
(一)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
1、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2、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3、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4、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
(二)非法使被監護人脫離監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
(三)自然人死亡后,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
1、以侮辱、誹謗、貶損、丑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2、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
3、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四)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者毀損。
二、哪些情形不能獲得精神賠償
不能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情形:
(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
(二)當事人在侵權訴訟中沒有提出賠償精神損害的訴訟請求,訴訟終結后又基于同一侵權事實另行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
(三)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后果。
在此,提請各位注意,以上為法定的情形。至于法定以外的情形,如果當事人協商好了精神損害賠償的,法院于支持。
但此時不滿足規定的情形,自然起訴到了法院也是不會得到支持的。但如果當事人之間能夠就精神損失賠償協商達成一致,即使此時并不屬于法律規定的需要賠償的情形,其實也是允許的,同時法律也不會作出干涉。
車禍死亡賠償金是精神撫慰金嗎
輕微傷能否索要精神損害賠償?
離婚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對因產品質量問題引起的糾紛應當采取何種方式解決
2021-02-12單位如何約定勞動合同期限
2020-11-21父母去世后房產繼承有時間限制嗎
2021-03-24域名糾紛主要有哪些類型
2020-11-13電動自行車逆行被摩托車撞了是哪方的責任
2021-03-08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期限是多久
2020-11-17交警隊行政處罰期限多長時間
2021-02-21追討贍養費可以申請先予執行嗎
2021-03-16贍養費標準的法律依據有哪些,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不付贍養費
2021-02-17工傷中侵權人應當怎樣賠償.
2020-11-22免責合同或格式條款是否有效
2020-12-14火災財產損失如何舉證
2020-11-15人壽保險的壽險保費有哪幾類
2021-02-11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有哪些
2021-01-17家庭財產協議書如何寫
2021-01-09海上保險合同保險標的規定
2021-03-16保險修車是自己先墊付嗎沒有那么多錢怎么辦
2021-01-08重復保險的對象
2021-01-01對進入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不服怎么辦
2021-01-06保單是否為保險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
20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