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損害賠償范圍
一、侵害人格權的精神損害賠償
人格權是法律賦予權利人以人格利益為內容,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人格所必須享有且與其主體人格不可分離的權利。依據《2001年最高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的解釋:"下列人格權利被侵犯的,如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死者的姓名、名譽、肖像、榮譽、隱私、遺體、遺骨等被侵犯的;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毀損等。"雖然對于具體人格權的客體范圍我國立法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和實踐中的運用還是顯得比較狹窄在運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別是對于理論研究已經很完善的一些人身權利,應盡早納入法律的范圍之內。
二、侵害身份權的精神損害賠償
身份權是民事主體基于擁有某種特定身份而享有的民事權利。它不是民事主體所固有的一種權利,而是由民事主體通過某種行為或者事實而獲得了身份才具有的權利。目前《2001年最高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中對于身份權的規定包括親權、親屬權、監護權等。身份權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如果這個處理不好將直接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對于破壞這種親屬關系,監護關系的侵權行為,通過對其精神損失的請求,有利于對于這中關系的保護以及對于受害人的補償。
三、侵害財產權的精神損害賠償
一般情況下,精神損害賠償是針對人格權和身份權受到侵害而言,但由于某些特定的物品在被人們持有時被賦予了一定的意義,這樣使其具有了人格化的特殊意義。而由于侵權方的行為導致該物件的永遠滅失或損毀,必將給受害人的心理和精神帶來了較大的程度的傷害,而如果單純的財產本身的價值并不足以彌補受害人精神上所受到的打擊和痛苦,因此進行精神損害賠償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侵害婚姻關系的精神損害賠償
婚姻關系與每個人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也會影響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如果不能處理好就容易引發社會問題,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因此,立法者對因婚姻關系而產生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格外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修正)》第四十六條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1)重婚的;(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3)實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此時無過錯的一方提出財產上的賠償或者精神上的賠償,法庭從法律的功能和目的角度來講應該予以支持。在婚姻關系中如果一方有上述行為,給婚姻的另一方造成的精神上的傷害是無法撫平的,法律規定這樣的精神損害的賠償,正是基于一種對于配偶權的保護。
五、侵害死者的精神損害賠償
我國在《精神損失賠償解釋》中規定,"自然人死亡后,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的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1)以侮辱、誹謗、貶損、丑化或者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2)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隱私,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隱私;(3)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違以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關于死者的上述人格權利是否應該得到保護或者說法律進行保護的理由,在理論和實踐中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是對于死者上述人格權利的保護,并非保護的死者的人格權利其意義在于保護其近親屬的權利。因為根據民法規定,只有民事主體才能夠享受民事權利,死者不是民事主體也就不可能享有權利。死者既然已經死亡,他人對其所做的任何行為對死者已無意義,而死者的近親屬因與死者之間的血緣關系以及與死者存在著旁人無法替代的親情聯系,侵權行為對死者實施的行為可能會對其近親屬產生影響。
六、違約行為造成的精神損害賠償
長期以來,法學界對于違約責任中能否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問題存在著很大爭議,世界各國很少有承認違約的精神損害賠償的,如德國、法國、日本等都不承認違約的精神損害賠償。多數學者從傳統民法角度將違約之債與侵權之債按照不同的責任原則、構成要件及承擔方式加以區分,通常認為違約責任中的損害賠償范圍限于財產上的利益。但是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兩者種平行的承擔責任的方式,在發生侵權行為我們可以主張使用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那么在發生違約行為,承擔違約責任時也可以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這并沒有任何矛盾的地方。在實踐中,通常也會因為合同期待的利益不能發生而給受害人較大的精神痛苦,所以因違約行為而進行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實踐中,我國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法律。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整理的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范圍。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法律制度起步較遲,經過數年的探索和努力,已經開始逐步建立起來,但仍需要不斷完善。如果您還有其它的法律問題,我們網站也提供專業的律師服務,歡迎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構建規范的控制環境的重要性
2021-01-11店鋪轉讓交易沒有達成但是被別人收了款怎么辦
2020-11-24商標侵權損害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18船舶未解除抵押可以轉讓嗎
2021-02-18傷殘評定前應準備的材料有哪些
2021-02-19發生交通事故怎么辦
2020-12-12電子商務法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有哪些規定
2020-11-16怎么讓法官調解離婚
2020-12-26委托代理合同是否要計征印花稅
2020-11-08房產贈與給兩個人怎么繳稅
2020-12-30勞動合同未到期補償金多少
2021-02-06工會經費上繳比例是多少
2020-12-10農民工在用人單位工作期間應享有什么權利?
2020-12-24農民工意外死亡最少獲賠額為多少?
2021-02-26建筑工地勞務關系能否認定工傷
2020-11-21交通事故意外險的適用對象是什么
2021-03-10侵權責任和產品責任可以同時主張嗎
2020-12-25交保險沒簽合同被辭退或調崗怎么辦
2020-12-21簽發保險單時被保險人已死亡還能賠償嗎
2021-01-03人身保險合同的常見條款
20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