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精神損害精神損害賠償適用范圍貞操權配偶權
引言
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產生源于一九六一年十一月,法國對**斯昂案的判決,該案一名叫**斯昂的男子及其七歲的兒子被某行政機關的卡車撞死,其妻以本人和三個未成年孩子的監護人名義要求精神賠償,對其提出的精神賠償請求,法國最高行政法院采納了政府專員厄-曼的意見:精神痛苦雖不能以金錢計算,但不等于不應和不能給予賠償,這種賠償不是以相當的價值替代特定的損害,而是具有撫慰性質,雖不可能完全消除精神痛苦,他與商業中的等價交換性質是不同的。最后法院判決該行政機關付給**斯昂妻子精神損害賠償費一千法郎,這為后來的精神損害賠償奠定了立法的理論依據,并相繼為各國的立法所肯定。
歷史發展到今天,對公民精神利益的保護成為世界性的潮流。伴隨著我國民主、法制化進程的推進,我國政府、民眾對人權及與其相關、相鄰權益認識也日益深化。精神損害賠償成為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務中的一個熱點和難點問題。
一、精神損害和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
(一)精神損害的概念
精神損害是我們理解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起點,是精神損害賠償中最核心的概念,它的精確定義有助于我們理解精神損害能否賠償?賠償的外延在哪里?賠償的數額如何確定?也有助于精神損害賠償訴訟的進行,保護受害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精神損害實質為可實證的精神損傷,它是指在其他民事主體作用下激發的環境變化通過正常的心理機制作用于個體,從而引發個體的精神變態(個體脫離了原來生活狀態的自然平衡和心理狀態的動態平衡后的失衡情形)或障礙。“其他民事主體”即意指侵權人:“作用”實指不法的侵害行為,可以是積極的作為,也可以是消極的不作為。如惡意誹謗、公布個人隱私等;定義所稱的侵權人的侵權行為激發的“環境變化”一般表現為受害人生理、心理和實際上物質利益的損害,它在現實中的呈現卻是各種各樣、難以詳盡的。“環境變化”的范圍包括社會或自身對個人評價的降低,社會輿論壓力的陡增,生活安寧被打破,原有與人格、身份緊密相隨的財產價值減少或無法繼續正常增值。這種背離了個人意志的現實生存環境的突變,造成了受害人對現有生活的不適應,進而演化為個體精神上的損傷。此損傷是受害人自身感受和外在表現的復合體,而種種的“環境變化”只是與精神損害有著直接邏輯關聯的表象。精神損害的創傷可以是軀體的或情感的,單獨的或重復的,范圍可以從自然災害、事故到刑事暴力、虐待或戰爭,這種床上可以是直接經歷的,如強奸;也可以是間接感受,如親眼目睹親人的突然死亡或受傷。這些創傷的后果即是個體遭受的精神損害,其特征性癥狀表現為:受害人在夢中或記憶中創傷性事;對外界反應麻木或遲鈍;對一種或多種有意義的活動興趣明顯減少;情感狹窄、分離、疏遠;過分警覺;受害人出現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礙,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記憶障礙,還會出現持續的視聽幻覺。[1]
基于上述認識,筆者認為,精神損害是侵權行為法所認可的,與財產損失、死亡、傷害、社會評價降低等相并列的,侵權行為作用于受害的自然人的人身權(尤其是人格權)所導致的精神方面的不利的反常狀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掛名股東能強制退出嗎
2021-02-17旅游中被強制購物,事后發現上當受騙該如何
2021-01-21信訪復查不受理怎么辦
2020-12-16管理系統軟件知識產權如何界定
2021-01-22居間合同能否收取定金
2021-03-19退伍軍人跟沒當過兵的人犯法怎樣判刑
2020-11-21涉外侵權行為的地域管轄如何適用
2021-01-25合同糾紛判決后多長時間執行
2021-03-21買房定金繳納多少錢,法律有什么規定
2021-01-27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中風險及損失案例解析
2020-11-28建筑落工程保險的特征
2021-01-28保險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問題有哪些
2020-12-31公眾責任險保險合同是怎樣的
2020-12-30保險合同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2021-03-13保險合同糾紛適用什么規定
2021-01-10買人身保險新型產品須抄錄風險提示嚴防銷售誤導
2021-02-11保險公司拒賠理由莫名其妙 無法代位追償
2020-12-27實際修車費用高于評估費用,保險公司應按哪個賠償
2020-11-21買保險法律怎么保護
2020-12-19車損什么情況下保險公司拒絕理賠
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