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民參與調查云南“躲貓貓”事件,到抽“天價煙”的周*耕被判刑……網絡輿論監督在揭露瀆職腐敗行為、譴責道德缺失現象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輿論監督也應依法進行,網絡調查不能取代政府和司法部門對事件的調查處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負責人日前表示。
隨意個人道德審判超出正常監督范疇
“正當的輿論監督,對于促進我國民主法制建設、保障公權力正當行使具有重要意義。”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負責人肯定地說。
這位負責人稱,一些網民出于樸素的善惡意識、正義觀念、嫉惡如仇思想和同情弱者心理等人之常情,打抱不平、“行俠仗義”,可以理解。但是在并不了解全面情況和因果關系的情況下,輕率出手,置法律于不顧,隨意進行個人道德審判,就超出了正常輿論監督的范疇。
判定網絡侵權行為缺乏明確法律依據
人民法院去年審理的王-菲案被稱為“網絡暴力第一案”,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
對此案,這位負責人表示,網絡技術是把雙刃劍,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給公眾權益保護帶來新的困擾。如“人肉搜索”將搜索對象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員情況等個人私密信息公布在網絡上,嚴重影響了他人的正常生活。再如,目前困擾公眾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身份證號碼、銀行卡密碼在網上被盜取的現象時有發生,給公民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如何在網絡上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新課題。”
據介紹,“人肉搜索”在民事法律上主要涉及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問題。隱私權是現代社會公民的一項重要民事權利,是指公民個人對其私生活安寧、私生活秘密等所享有的權利。
目前,我國法律對于隱私權沒有明確規定,只是通過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將隱私權涵蓋在名譽權下予以保護,在刑事法律上主要通過侮辱罪及誹謗罪進行規制。
據了解,人民法院近年來審理了一些相關案件,一方面使網絡暴力受害者能夠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通過司法裁判正確引導網民的網絡行為,促進網絡健康有序發展。
但是,“目前判定網絡侵權違法行為還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有一定難度,規范和引導網絡言論還應通過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來實現。”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負責人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公證活動相關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解讀之三
2020-12-17事實婚姻關系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2021-02-28企業要進行新三板掛牌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1-01-04隱瞞房屋已經抵押事實出售房屋構成犯罪嗎
2020-12-05怎樣進行農民工傷殘賠償
2020-11-09冷暴力算校園欺凌嗎
2020-11-13辦理撤消房產贈與手續需交稅嗎
2020-11-15有購房合同但是沒有房產證可以保全嗎
2020-12-15消費者自愿購買過期食品造成損害可以索賠嗎
2020-12-02懷孕被辭退應該怎么辦
2020-12-032020遼寧企業三險比例
2020-12-11人身保險殘疾程度劃分為幾種
2021-01-29戴隱形眼鏡失明,保險公司失明保險會賠嗎
2021-01-02被保險人死亡后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3“賠款收據及權益轉讓書”能否作為保險合同終結的依據
2021-03-07保險公司能否拒賠改裝機動車
2021-01-01抗辯權保險法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15交通事故誤工費保險公司賠償嗎
2021-01-26保險索賠五大訣竅
2020-11-22什么是有權代理?
20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