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預備與犯罪著手是否一樣?
犯罪預備與犯罪著手是不一樣的,刑罰的本質目的在于通過對犯罪行為實施者的懲罰,起到威懾和預防犯罪的作用。犯罪預備雖然還沒有實施犯罪,客觀上沒有造成損害,但對社會是存在著顯而易見的潛在危害的,如不加以制止和懲罰,無疑最終會導致犯罪的實施,給社會造成重大損害。
所以,我國刑法在第二十二條中規定對預備犯也應予以刑事處罰,但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二、犯罪預備和犯罪中止有區別嗎?
1、簡介
犯罪預備亦稱預備犯。是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決意與著手實行犯罪之間的一個階段。行為人在此階段上,主觀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預備行為是為侵害某種客體制造條件,并希望以此保證犯罪的既遂。
客觀方面表現為為實施犯罪而準備工具、制造條件,既可以是作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為的形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
中止行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勵的行為;犯罪中止形態則是犯罪的狀態,應當負刑事責任。
2、構成要件
我國現行刑法第24條第1款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犯罪預備: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即犯罪預備的目的,是為了順利地進行犯罪活動,實現犯罪意圖,體現了預備犯的主觀惡性,這是追究其刑事責任的主觀依據。行為人已經為實施犯罪進行了準備活動。
3、處罰原則
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則是犯罪行為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停止形態。
犯罪中止:根據其發生的時空范圍,可分為預備中止、未實行終了的中止以及實行終了的中止。根據行為人是否以積極的行為中止自己的犯罪行為,可分為消極中止和積極中止。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國家所進行的一些犯罪方面的打擊的話是分不同情況的,并不是一概而論,比如說犯罪預備和犯罪著手是兩種不同階段的過程,犯罪預備為正式的進行犯罪活動只是主觀上具有一定的意圖,并且從事了準備的活動。
如何區分犯罪預備與犯罪中止
刑法中犯罪預備屬于犯罪嗎?
犯罪預備的成立條件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上市公司嗎
2021-01-09婚姻法解釋二
2020-11-20該怎么做才能要回購房定金
2021-03-10休產假期間被裁員怎么賠
2020-11-22把房產贈與給孩子算財產轉移嗎
2021-01-01聘用的臨時工是否存在勞動關系
2021-01-25企業和個人勞動關系如何證明
2020-11-30運輸保險合同
2020-12-13什么是家庭財產保險
2020-11-13法律規定投保人有哪些權利
2021-01-31保險公司緣何敗訴
2021-03-26保險理賠應該按照什么標準進行賠償
2021-01-09車輛強制險什么時候交,交多少
2021-03-02遇到舊房拆遷,到底是要錢還是要房好
2021-01-07住改非因補償不合理未簽字,遭遇斷水斷電,該如何維權
2021-02-09農村房屋有土地證沒有房產證拆遷有賠嘗嗎
2021-03-03宅基地拆遷補償包括哪些具體的內容
2020-12-20拆遷過程中的租賃合同糾紛怎么處理
2021-01-15公益拆遷的法定流程是什么
2021-03-09房屋拆遷賠償費及投訴的法律常識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