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詐消費者行為的構成要件
認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消費欺詐,要考慮以下三個條件:
(一)從主觀方面看,欺詐者必須具有欺詐的故意。
即欺詐者明知自己告知對方的情況是虛假的且會使被欺詐人產生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從而與其進行民事行為,欺詐人主觀上有欺詐的惡意。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意圖看,它側重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側重對經營者的侵權行為的制裁,因而在故意這一要件的認定上,應當采取推定故意的原則,即由經營者承擔證明自己沒有欺詐的故意,如果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欺詐的故意,即推定其有欺詐的故意,應承擔欺詐消費者的賠償責任。《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即采取此種辦法。該辦法規定經營者“不能證明自己確非欺騙、誤導消費者而實施該行為的”,應當承擔欺詐消費者的法律責任。
(二)從客觀方面的方法看,欺詐者采用的是欺騙的方法。
欺騙的方法有兩種:(1)虛構事實,即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事實,告知虛假情況;(2)隱瞞真相,即掩蓋和歪曲客觀存在的事實。筆者認為,作為經營者,應當負有向消費者如實陳述有關商品真實信息的義務,這種義務是法定義務,經營者必須履行此義務。
(三)從客觀方面的后果看,欺詐行為造成了對方當事人相信謊言,陷于錯誤判斷,并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事實,即與欺詐人進行了民事交易行為。
簡言之,即消費者上當受騙,經營者欺詐的目的得以實現。例如,出賣人為了推銷假冒偽劣商品,誘使買受人購買,以花言巧語將假貨說成真貨,買受人信以為真,果然將假貨當成真貨買走。在此,如何理解消費欺詐的結果,可作一探討。
欺詐的結果,即欺詐行為的損害后果。民法中的欺詐理論,以補救受害人所受損害為目的,因而在民法理論上,欺詐是一種雙方的行為,必須以受欺詐方發生欺詐的損害結果為構成要件,否則,就不需要追究欺詐人的行為的民事責任。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是以懲罰欺詐違法行為為目的,故以民法理論解釋該條的欺詐行為,不利于對欺詐行為的懲罰,經營者的欺詐行為,無論其是否實際造成消費者的損失,都是一種違法行為,都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據此,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欺詐行為產生的欺詐結果,僅為消費者因錯誤判斷而作出錯誤意思表示,而錯誤意思表示作出以后,是否給消費者產生損害后果,不應作為欺詐行為的構成要件。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對于該問題答案的整理,如果還有疑問,歡迎來律霸網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賠償協議書怎么寫
2021-01-10工傷申請財產保全需要擔保嗎
2020-12-06工傷報銷怎么弄
2020-12-08事故認定下來如何報銷
2021-02-24股東直接訴訟的特點有哪些
2020-11-14定金與保證金的區別有哪些
2021-03-10辭職了老板拖工資怎么辦
2020-12-01中國人之間結婚手續是什么
2021-03-13一審判決生效可以申請再審嗎
2021-02-01需要哪些材料申請已登記的地役權
2020-11-15單方解除合同的注意事項
2021-02-17什么人可以成為勞務合同主體
2020-11-19勞動調解有時間規定嗎
2021-03-10投保人支付保險費的一些法律問題
2020-11-08保險人責任免除條款如何認定
2021-01-25航空旅客意外傷害保險合同條款
2021-03-13重復保險的對象
2021-01-01保險事故發生后轉讓保險利益有效嗎
2020-12-12快處快賠理賠五大流程是什么
2021-01-21什么是絕對免賠額
20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