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犯行刑前是否通知犯人家屬
法院在什么時候對死刑犯執行死刑,以及采取何種死刑方式,我國法律對這些細節并沒有做出具體規定,這在立法上是一大缺陷。從人性化的角度講,法院對死刑犯執行死刑時應告知家屬,家屬主張對死刑犯執行死刑消息的知情權也是有道理的。
故意殺人與過失殺人的判定
一、概念及其構成
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過失而致人死亡的行為。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生命權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維持安全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其神圣不可侵犯,已為憲法所肯同,理應由其子法貫徹。剝奪他人生命權的行為,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均具有社會危害性,應受刑法打擊。本法第232條規定故意殺人罪。本條規定過失致人死亡罪。
從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必須具有間接的因果關系,即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為人的行為造成的。這里死亡包括當場死亡和因傷勢過重或者當時沒有救活的條件經搶救而死亡。否則行為人不應承擔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致人重傷,但由于其他人為因素的介入(如醫師未予積極搶救或傷口處理不好而感染)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只應追究行為人過失重傷罪的刑事責任。
故意殺人罪立案標準
1、行為的非法性,即沒有非法阻斷的理由。有合法依據的行為則不能成立故意殺人罪,如正當防衛中殺死不法侵害者、對死刑犯依法執行死刑等。
2、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行為可以是積極的作為,如匕首殺人、利用他人或動物殺人等;也可以是消極的不作為,如母親不給嬰兒喂奶導致其餓死、有贍養義務的人對被贍養人不讓吃喝致使被贍養人死亡等。不作為方式的故意殺人比較少見,一般要求行為人對防止被害人的死亡負有特定義務為前提,這種責任或義務的形式或者基于身份、職務,或者基于先前行為,如一成年人帶一未成年外出,在遇野獸侵害時,有能力救助而不救助,放任其死亡結果的發生,就是以不作為的方式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
3、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犯罪既遂的情況下,行為必須與死亡結果之間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其實,對于每一人來說,在犯下嚴重的錯誤之前,我們都應該有所思考。這件事情給我們帶來的好處與壞處。如果要發生的是違法的事情的話,我們更是應該想到自己的家人還在家中等待我們平安歸去。以上是律霸網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相關內容,也請咨詢律霸網專業法律顧問,律霸網為您提供專業的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請律師
2021-03-06公司注銷名下商標是否還有效
2021-02-21新婚買婚房注意事項
2020-11-21哪些財產不能作為遺產繼承
2021-01-05訂婚了女方想退婚了怎么辦
2021-03-18未成年給主播刷禮物、打賞有效嗎
2020-11-30房產抵押程序
2020-12-26委托擔保合同
2020-11-26如何避免購房定金糾紛
2021-02-13被贈與房產的人還能申請兩限房嗎
2020-11-19哪些情況下解聘職工要給補償
2021-03-18保單轉讓需要經保險人同意嗎
2020-11-25提單責任險保險合同糾紛的法律問題初探
2021-01-27朱某借車給同事吳某,借車發生事故能要求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1-03-05保險合同簽訂后可以撤銷嗎
2021-03-25免賠額與不計免賠是什么意思,不買不計免賠的情況
2021-02-09投保人誤報年齡的后果是什么
2020-12-02鼓勵保險公司承保火災公眾責任保險
2021-02-03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
2021-02-20農村開墾出來的荒地可以辦理流轉嗎
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