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目前已經成為全國公安機關經常需要面對的難題,肇事逃逸者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肇事逃逸的司機主要有下列心理:
恐慌心理:事故發生后,少數肇事者的內心充滿著恐懼,害怕承擔巨額經濟賠償責任,而選擇逃逸;
畏罪心理:肇事者害怕由于造成重大事故而受到法律追究,因而心理壓力增大,導至其當時心理第一想法就是盡快逃離事故現場;
僥幸心理:肇事時間和地點多是司機決定是否逃逸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事發地點偏僻、時間較晚的,肇事者又會想當然地認為沒有目擊者,從而鋌而走險。就算有目擊者,有些肇事者利用當前社會上一些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自信目擊者不會去揭發的心理,認為目擊者不會去舉報;基于此,肇事者就認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不可能查明事故的全部事實和掌握全部證據,因而也就有了對事故不可能被偵破的主觀自信心理,從而選擇了逃離;
對立心理:肇事者對公安機關不信任心理,認為就算自首也無濟于事;
自我保護心理:肇事者知道如果不逃逸,帶來的將是巨額的經濟賠償和嚴重的法律追究。為了逃避這些,首先選擇的就是逃逸。
還有事故不嚴重,但害怕經濟賠償的畏懼心理:肇事車輛手續不合法,駕駛人無駕駛資格,或者未按規定駕駛準駕車型,車輛未按規定購買第三者責任險等,肇事司機擔心事后賠償超出自身能力,害怕受到法律追究,干脆一走了之。
逃逸意味著司機放棄了對被撞者采取搶救、并將被撞者放到一個存在隨時可能被其他過往車輛輾壓的危險環境中,這不僅對被害人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而且肇事司機不履行及時救護的法定義務,又形成了新的違法行為。因此,交通肇事逃逸,無論是民事賠償責任、行政處罰責任,或是刑事責任都要比沒有逃逸嚴重得多。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談談交通肇事逃逸的相關問題:
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
根據《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公安部70號令)》規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發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當事人為逃避法律追究,駕駛車輛或者遺棄車輛逃離交通事故現場的行為。
肇事逃逸的構成條件主要有:(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
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離開現場,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案例1〉:孫某駕駛兩輪摩托車馱載其朋友劉某(二人均喝酒過量)超速行駛時,因路上顛簸,劉某從摩托車上跌落頭部著地,致顱腦損傷而當場死亡。而當時孫某對此一無所知,仍然繼續駕車狂奔,直至被人發現將其截獲。本案中,孫某雖然離開了現場,但因其主觀上對劉某墜地身亡這一交通事故并不“明知”,故不宜認定其“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認定其構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明知”,是指行為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如果行為人“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造成交通事故而裝作不知道,逃離事故現場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2)主觀上是為了逃避事故責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實踐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親友及其他圍觀群眾的毆打而逃跑,這些人往往在逃離現場后,很快通過報告領導或報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處理。顯然,這些人的主觀惡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認定時加以區分,以保證準確適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縱。如〈案例2〉:司機宋某違章駕車,將一行人于某撞死,正當宋某對于某進行搶救時,于某的親友及當地群眾聞訊趕到,持械對宋某進行毆打。宋某被逼無奈,駕車逃離現場,直接到當地公安派出所報案。本案中,宋某的逃跑行為就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當然,需要說明的是,行為人出于正當目的逃離現場后,必須及時向有關機關報案,接受法律處理,否則,如果行為人一逃便杳無音信,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3)客觀上實施了逃離事故現場,不向公安機關報案的行為。
這里有爭議,有人認為僅僅將其限定為逃離“事故現場”,而實踐中大多數并不拘泥于“事故現場”,而是與“不向公安機關報案”的行為一并來考慮的,總之,要看具體情節。
二、如何認定交通肇事逃逸行為:
近日,天津市交管局出臺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標準,“事故當事人認為自己沒有責任而駛離現場、報案后不履行現場聽候處理義務、棄車離開事故現場后又返回”等8種情況將被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
1.明知發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當事人駕車或棄車逃離事故現場的;
2.交通事故當事人認為自己對事故沒有責任,駕車駛離事故現場的;
3.交通事故當事人有酒后和無證駕車等嫌疑,報案后不履行現場聽候處理義務,棄車離開事故現場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當事人雖將傷者送到醫院,但未報案且無故離開醫院的;
5.交通事故當事人雖將傷者送到醫院,但給傷者或家屬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聯系方式后離開醫院的;
6.交通事故當事人接受調查期間逃匿的;
7.交通事故當事人離開現場且不承認曾發生交通事故,但有證據證明其應知道發生交通事故的;
8.經協商未能達成一致或未經協商給付賠償費用明顯不足,交通事故當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實信息,有證據證明其是強行離開現場的。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整理的相關知識,希望可以為你解答相關疑惑,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問題往往比較復雜,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考慮,如果你還有什么問題,歡迎到律霸網進行在線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學歷造假單位是否有權解除勞動合同
2020-12-21如何確定股權轉讓價格
2021-01-07涉外離婚一方不出面怎么辦
2021-01-03股東代表訴訟以公司為主體訴訟嗎
2021-01-31公司股權轉讓后還可以變更解除嗎
2020-12-27老字號申請認定程序法律規定
2020-11-16收養關系解除怎么辦理呢
2021-01-29離婚生父不同意可以改姓嗎
2021-01-03對管轄異議二審裁定不服怎么辦
2020-12-01購房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0-12-08房地產中介有哪些法律責任
2020-12-09繳納住房公積金是不是單位的職責
2020-12-19轉業軍人喪葬費怎樣拿
2021-03-21試用期離職領導不批怎么辦
2020-12-26交通事故理賠有哪些事項
2021-01-24停車費施救費及車輛損失鑒定費是否屬于保險責任范圍
2020-12-19未續簽合同怎么交保險
2021-01-28意外傷害保險理賠需要多久
2021-02-22購車投保遇免責條款保險公司未說明的免責條款是否有效
2021-01-20人壽保險的種類及保險責任
20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