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詐騙和詐騙罪怎樣認定?
詐騙,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款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由于這種行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靜甚至“愉快”的氣氛下進行的,加之受害人一般防范意識較差,較易上當受騙。
詐騙罪(刑法第266條)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二、詐騙罪侵犯的對象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有些犯罪活動,雖然也使用某些欺騙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經濟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體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財產所有權。所以,不構成詐騙罪。例如:拐賣婦女、兒童的,屬于侵犯人身權利罪。
詐騙罪侵犯的對象,僅限于國家、集體或個人的財物,而不是騙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對象,也應排除金融機構的貸款。因本法已于第193條特別規定了貸款詐騙罪。
三、詐騙罪的客觀表現
本罪往客觀上表現為使用欺詐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首先,行為人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從形式上說包括兩類,一是虛構事實,二是隱瞞真相;從實質上說是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為。欺詐行為的內容是,在具體狀況下,使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并作出行為人所希望的財產處分,因此,不管是虛構、隱瞞過去的事實,只要具有上述內容的,就是一種欺詐行為。如果欺詐內容不是使他們作出財產處分的,則不是詐騙罪的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必須達到使一般人能夠產生錯誤認識的程度,對自己出賣的商品進行夸張,沒有超出社會容忍范圍的,不是欺詐行為。欺詐行為的手段、方法沒有限制,既可以是語言欺詐,也可以是動作欺詐;欺詐行為本身既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即有告知某種事實的義務,但不履行這種義務,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或者繼續陷入錯誤認識,行為人利用這種認識錯誤取得財產的,也是欺詐行為。根據本法第300條規定,組織和利用會道門、邪教組織或者利用迷信騙取財物的以詐騙罪論處。
詐騙罪在商業領域中發生的概率非常大,涉及到合同詐騙、財產詐騙,甚至還有暴力涉恐涉黑詐騙。需要注意的是詐騙罪的判定不以詐騙金額的多少來決定,法律中只要對當事人的財產進行了侵害,就構成了詐騙罪,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界定。
信用證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借錢不還算犯法嗎,借錢不還能否構成詐騙罪
互聯網發達的當代怎么避免網絡詐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轉業軍人需要更換結婚證嗎
2021-01-06勞動仲裁可以按合同履行地仲裁嗎
2020-12-17先簽訂股權轉讓協議還是先收取股權轉讓款
2021-01-05假冒注冊商標罪處罰措施
2021-03-15出了交通事故之后萬一肇事逃逸,保險公司還會依法賠償嗎
2020-11-09勞動工傷賠償程序
2021-02-16拆遷安置房可以過戶嗎
2020-12-18夫妻房屋贈與有效嗎
2021-03-12審查監督程序時效
2021-02-07強制執行依然不賠償違約金怎么辦
2021-03-18自己手寫的合同簽字了有法律效力嗎
2020-12-16擔保合同法律效力該如何確定
2021-03-16未簽訂勞動合同要雙倍工資屬于一裁終局嗎
2021-03-11企業法定代表人是否有勞動關系
2021-02-03勞務派遣能否約定競業限制
2021-02-02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重點突出調解作用
2021-03-13勞動糾紛調解需要幾天
2021-01-29意外險多少錢一年
2021-01-31什么是貨物運輸險
2021-01-24再保險是如何分類的
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