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革命的條件下,先進科學技術的廣泛運用在為社會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大量的致險源,致使過失犯罪的發案率也不斷上升,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因此,在刑事立法、司法和理論上,對懲治和防范過失犯罪日益重視。但就目前看來,中國對過失犯罪理論的研究卻顯得較為薄弱。在理論上對過失犯罪出現的新態勢予以充分關注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過失犯罪基礎理論的研究,顯然頗為重要而迫切。為此,本文選取過失犯罪基礎理論問題尤其是注意能力和注意義務問題進行探討。
一、過失犯罪的概念
過失犯罪是與故意犯罪相對應的一種犯罪類型。兩者區別的關鍵,即在于行為人對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之心理態度的不同。因而界定過失犯罪的概念,首先就必須對犯罪過失和犯罪故意的區別進行分析。
就故意與過失的區分標準而言,國外刑法理論界曾經有過認識說、希望說、動機說、蓋然性說和容忍說諸種見解[①].但由于無認識說將過于自信過失納之于故意的范圍之內,希望說將間接故意拒之于故意的范圍之外,蓋然性說中的危害結果發生可能性大小的難以判定性,因而這幾種學說目前已為多數學者所不采;惟有主張將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相結合的動機說和容忍說為多數學者所贊同。目前中國刑法和刑法理論主張-容忍說。在具體區分過失與故意的界限時,學者們幾乎一致認為應分別從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兩個方面進行:在認識因素上,故意是行為人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過失是應認識而未認識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或者雖已經認識而同時又否定了這種認識;在意志因素上,故意是行為人對發生的危害社會的結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意志態度,過失是行為人根本不希望自己行為造成危害社會結果的態度。但是,目前也有學者認為,區分過失和故意,無須究明行為人對發生的危害結果的意志態度問題,僅從認識因素上就足以將過失和故意區分開來了。故意是行為人對事實的存在或發生有認識,而過失是行為人對事實的存在或發生無認識[②].
我們認為,從理論上看,該觀點當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過失和故意應受責難的根據,也可能將過失和故意區分開來,但從充分說明過失和故意的區別和應受責難的程度上看,僅從認識程度上考慮恐怕還不夠徹底。因為,向來考察一個人實施某種行為的根據須從人的知、情、意方面來說明。就行為人實施了造成危害結果的行為而言,明知該行為會造成危害結果還要實施,就表明行為人具有希望或放任該結果發生的意志;雖然應認識該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但未認識,仍實施了該行為,就表明行為人假如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的話,就不會實施該行為,因而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根本不希望、排斥的態度(當然,過失中的意志態度并不在于說明過失應受責難的根據,而在于說明何以過失應較故意受更輕的責難)。只有從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兩方面才足以說明過失和故意應受責難的根據和程度。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主張在心理層面上,區分過失和故意時應同時考慮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并認為過失在認識特征上表現為不注意[③],在意志特征上表現為不希望、排斥危害結果發生的意志態度,只是該意志須借助于不注意來把握;故意在認識特征上表現為有認識,在意志特征上表現為希望或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欠錢沒破產可以起訴股東嗎
2020-12-31違約金上限30%司法解釋
2020-11-10不服專利復審決定的具體救濟怎么做
2021-01-10吸毒又販毒怎么判
2020-12-092020女方離婚起訴書范文
2020-12-06指定管轄的取證困難
2020-11-12房子抵押錢不是給自家怎么辦
2020-11-08什么是自由價格機制
2021-03-16反家暴法規定:哪些行為算家暴
2020-12-10離婚房產評估過程
2020-11-25非壽險責任準備金計提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18加快發展出口產品責任險的對策
2021-01-02保險合同變更的要件有哪些
2021-01-03辦理機動車理賠注意什么
2021-03-19理賠金給付的規定有哪些
2021-01-11機動車保險事故發生后應該向誰索賠,索賠的流程
2020-11-24教職員工校方責任險到底應該賠償給教育局還是教師家屬
2021-01-22存錢卻“買”了保險 保費能要回來嗎?
2020-11-25房子拆遷一個孩子不回來簽字怎么辦
2021-01-23北京市集體土地拆遷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