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的回避制度源于英國普通法中自然公正原則派生出的一條重要規則,即“任何人都不得在與自己有關的案件中擔任法官”。
若無回避制度,法官的中立地位難以保障,訴訟目的也就不可能實現。故在行政程序上確立回避制度,根本目的是為了使行政相對人真心實意地接受行政機關做出的對其不利決定,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環境執法回避規定有哪些?
我國有關回避制度的規定散見于程序性法律、法規和規章,如《行政訴訟法》(1989年)、《民事訴訟法》(1991年)、《刑事訴訟法》(1996年)、《監察機關實行回避制度暫行辦法》(1992年)、《國家公務員任職回避和公務回避暫行辦法》(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審判人員嚴格執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規定》(2000年),以及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務員法》等。
有關環境執法回避的規定,《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七條第三款規定:“執法人員與當事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第八條明確,執法人員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近親屬的;本人或者近親屬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其他回避情形應當回避的,符合回避條件的,案件承辦人員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有權申請其回避。
筆者認為環境執法應遵循《公務員法》規定。執法證管理機構應將執法人員在轄區內的親屬關系列為行政執法證審批表中的一項,要求執法人員寫明。環境執法人員應在調查案件前,就書面保證與當事人無任何需要回避的關系。
執法回避如何實施?
執法回避的程序可依據《國家公務員任職回避和公務回避暫行辦法》第七條的規定,即國家公務員公務回避按以下程序進行:(一)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或主管領導提出回避要求;(二)本部門進行審核并作出是否回避的決定;(三)需要回避的由本部門調整公務安排。特殊情況下,可由主管領導直接做出回避決定。具體操作可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有關規定。
執法回避的批準權限可依據地方法規,如《遼寧省行政執法條例》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行政執法人員的回避,由行政執法機關負責人決定;行政執法機關負責人的回避,由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主管部門決定。
違反執法回避規定的責任追究可依據2007年6月1日施行的《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十九條第五項規定,違反規定應當回避而不回避,影響公正執行公務,造成不良后果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是國家賠償?
2020-12-16法定監護人是否具有繼承權利
2021-03-16關于子女探視權法律是怎么規定的?
2020-11-19家庭暴力如何認定,家庭暴力的認定方法
2020-12-17如何保障老年人婚姻自主
2020-11-302020離休人員喪葬費標準是怎樣的
2020-12-22逾期還款后征信怎么恢復
2021-03-16抵押房產銀行扣著產權證合法嗎
2021-02-17商業銀行阻礙相關機構檢查監督的要罰款嗎
2020-11-22拆遷款糾紛繼承人怎么分割
2020-12-25離婚時雙方都要房子怎么辦?
2021-03-25開發商無證賣房子欺騙消費者怎么維權
2020-11-09上海主動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27試用不合格單位怎么證明
2021-03-19未轉移所有權的機動車發生事故由誰賠償
2021-03-15保險合同變更中的關鍵詞主要包括了哪些
2020-11-12無效保險合同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1-01-07投保時一定要注意保險的法律責任問題
2020-12-17人身保險合同的性質是怎么樣的
2021-01-25放火燒車保險賠嗎
20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