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初,海安法院的高法官接辦了一件看似十分簡單的借款糾紛案。原告張某在訴狀的事實與理由部分只陳述了一句話,即“被告徐某于1999年度分三次向原告借款共計64500元,現多次索要均無果,故訴至人民法院請求依法判決。”同時,原告張某附隨訴狀呈上了3份借條。此類案件高法官不知審過多少次,查明事實和適用法律一般都不復雜,隨即他就發傳票通知當事人到庭調解。
意想不到的是,被告徐某一到庭就大喊“冤枉”。徐某陳述說,他和原告張某及案外人陳某系工程合伙人,他向徐某打“借條”付款,只是作為合伙內部資金運作的一種憑據,并不是因為兩人私人之間存在什么借貸關系,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高法官仔細審閱了一下3份借條,發現3份借條系1999年11月至12月打出,其中最后一份借條中被告標明的身份是“經辦人”,盡管借款總額高達64500元,但3份借條均未注明利息和還款日期,且原告間隔4年之久才向法院訴訟追款,也不太符合人之常情。見疑點較多,而雙方的意見差距又很大,高法官果斷決定約期開庭審理此案。
本案先后進行了兩次庭審。原告舉出的證據仍然是起訴時提供的3份借條。被告所舉證據為合伙協議書、合伙帳務清單各一份,并申請法院傳喚了案外合伙人陳某等4人到庭作證。庭審查明了以下事實:1999年11月26日,原告張某、被告徐某及案外人陳某簽訂合伙協議書一份,約定由3人共同組建“中國對外建設總公司西北分公司第五工程處”,由被告主持工程處的全面工作,原告負責財務方面的工作,陳某主要負責山西業務方面的各項事務。11月27日,即簽訂合伙協議的次日,被告向原告付款50000元,用于工程事務;另于同年12月20日向原告付款500元,于12月25日以經辦人的名義向原告付款14000元,但被告3次均是以“借條”形式出具的憑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被告向原告付款50000元后的同年12月15日,3名合伙人簽訂了帳務清單一份,該清單載明原告在合伙事務中“墊資51688元。”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個人將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如何處理
2021-02-03出國簽證辦理流程
2020-12-17商標法對商標侵權行為有何規定
2020-12-30欠條模板是怎樣的
2020-12-11撫養權拒絕執行怎么處理
2020-11-26單方面離職扣錢合法嗎
2020-11-13合作協議是雇傭關系嗎
2021-02-01雇傭關系要承擔工傷嗎
2021-02-28離婚時集資房怎么分
2021-01-08裁員時哪些員工不能裁
2020-11-24競業限制補償金標準有何規定
2021-02-04簽訂勞動合同時要如何避免簽訂無效的勞動合同?
2020-12-06要求確認勞動關系對時效有要求嗎
2021-02-03老板拖欠工資超過1年員工還可以追討嗎
2020-12-04在校學生實習期間受傷是否算工傷
2020-12-04交通意外險的投保方式有哪些
2021-03-22人身保險合同案例
2021-01-14什么叫地下保單
2021-03-18怎樣提高保險理賠效率
2020-12-01事故索賠需準備哪些證件?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