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合同糾紛案件增多的原因:
(一)經濟政策原因。由于國家加強了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和對金融市場的整治力度,促使銀行等金融部門加強了收貸工作,對于已逾期仍未歸還或無法償還貸款的單位,只好訴諸法院,要求其歸還。
(二)金融部門方面的原因。一是貸前審查不嚴。許多金融部門特別是信用社的信貸管理存在漏洞,放貸前不審查借款人的資信狀況和還貸能力,盲目將巨額貸款投放給生產經營不景氣或經濟效益差的企業,致使大量貸款逾期無法收回,從而引發糾紛。同時有的銀行、信用社違反有關金融法規的規定,對一些到期不能償還貸款的借款人采用“以貸還貸”的轉貸方法延長還貸期限,從而導致一些確無還貸能力的借款人包袱越背越重,積重難返。二是貸后監督不力。一些銀行、信用社給借款人發放貸款后,對其貸款用途和使用情況監督不力。有的借款人將貸款挪作它用,有的將名義上用于生產經營的貸款用于揮霍或賭博等違法活動,致使貸款無法追回;有的借款人則鉆金融部門對貸款用途監督檢查不力的空子,采取多頭貸款的方式來吃“貸款”,使得許多貸款難以收回。三是“三款”現象突出。銀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門的某些信貸人員利用職權發放“人情款、關系款、好處款”等現象較為突出,地方行政領導指定金融部門向某些嚴重虧損的企業貸款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四是擔保流于形式。許多銀行、信用社的信貸人員在發放貸款時,執行擔保制度不夠嚴格,有的甚至視擔保為兒戲,對保證人的主體資格是否符合法定條件,保證人是否具有真實的實際代償能力和擔保能力不加以嚴格審查,只要有人擔保,不論有無實際擔保能力,一般予以許可。
(三)借款人方面的原因。一是只顧自身利益,法律意識淡薄。有的借款人并非無力歸還到期貸款,而是只顧自身利益,想方設法“拖債”、“逃債”,造成“貸款容易還款難”的局面,致使金融部門的貸款難以收回形成糾紛。二是有些企業、部門單位頻繁更換法定代表人,且許多“新官”不理“舊賬”,致使金融部門的收貸擱淺,只好訴諸于法律。三是經營管理不善,嚴重資不抵債。一些借款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況,虧損嚴重,根本沒有清償能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結果加重犯和想象競合犯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23名下沒有財產可以做擔保嗎
2020-11-08雙規的一般程序是什么,雙規適用的范圍有哪些
2021-01-26行政機關單方面解除行政合同要承擔什么責任
2021-01-15婚外情第三者違法嗎
2020-11-21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是什么
2021-03-04交通肇事可以假釋嗎
2021-01-31探視權包括接走孩子嗎
2021-01-10該怎樣辦理婚前財產公證
2021-02-01買的安置房現在房產證下來對方不配合過戶怎么辦
2021-02-14如何安全支付二手房中介費
2020-12-02九級工傷符合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嗎
2021-01-08轉合同工前兩年的實習期算工齡嗎
2020-11-08拖欠員工工資賠償范圍是怎樣的
2020-12-31聘書能否代替勞動合同
2020-12-11意外保險理賠需要什么手續
2021-03-05產品質量責任保險中如何計算賠償
2021-03-02交通肇事逃逸的保險公司怎么理賠
2021-02-01家用車擅改運營,保險公司是否能拒賠
2020-12-21人身保險監管什么意思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