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產案件中如何公平解決保證責任問題,與債務人或保證人有清償能力時的正常情況下的處理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而我國《破產法》僅在第10條中規定:“債務人為其他單位擔任保證人的,應當在收到人民法院通知(指受理破產案件通知,筆者注)后五日內轉告有關當事人”,缺少對各種情況下保證責任如何解決的具體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對此也規定的不夠明確,故有必要認真加以探討,以確保法律的正確實施。
根據《擔保法》規定,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保證的方式有一般保證與連帶責任保證兩種。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為一般保證。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與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為連帶責任保證。一般保證的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即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仲裁,并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者除外。
保證的方式不同,在破產程序中的解決方式也不同。涉及保證責任的破產案件,有債務人破產、保證人破產以及債務人與保證人同時破產等數種情況。此外,被擔保的債務是否到期,對保證責任的解決方式也有影響。下面分別不同情況加以論述。
一、債務人破產時的保證責任問題
(一)保證債務已到期
保證期間,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的,如保證債務已經到期的,對負連帶責任的保證人,債權人有權直接要求其清償保證債務,也可以先向債務人追償,然后再以未受償的余額向保證人追償。在債務追償問題上,債權人享有向債務人或保證人追償的選擇權。負補充責任的保證人原可享有先訴抗辯權,但依據《擔保法》第17條3款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中止執行程序的,”保證人不得行使先訴抗辯權。據此,債權人便有權直接向負補充責任的保證人追償。如債權人先向債務人追償,申報債權后在破產程序中未受清償的部分,保證人仍應當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應當在破產程序終結后6個月內提出。在債務人破產的情況下,負連帶責任的保證人與負補充責任的保證人在清償義務方面,便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區別了。
由于債權人有權不參加破產程序,直接向保證人追償,所以不必在破產程序中申報債權。為在債權人不申報破產債權的的情況下,公平維護保證人的合法權利,《擔保法》第32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后,債權人未申報債權的,保證人可以申報債權,參加破產財產分配,預先行使追償權。在此,保證的主債務是否到期,不影響保證人預先追償權的行使。
債權人是否申報債權,不影響對保證人的追償權利。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通過的《擔保法解釋》第45條規定:“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債務人破產,既未申報債權也未通知保證人,致使保證人不能預先行使追償權的,保證人在該債權在破產程序中可能受償的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根據這一規定,債權人在不申報破產債權的情況下,負有通知保證人的義務,以保障其能夠預先行使追償權,并在未通知保證人時承受相應不利后果。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4月15日發布的《關于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中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保證規定》)第26條曾規定:“被保證人被宣告破產,債權人不申報債權的,在確認保證人的責任時,應當扣除債權人可以在破產程序中得到清償的部分”。這一司法解釋規定強加給債權人申報破產債權的義務,實際上是在人民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后,仍承認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這與《擔保法》和《擔保法解釋》的規定相違背,應視為無效。
在債權人首先向保證人要求清償的情況下,保證人履行保證責任后,就其代債務人履行的部分取得對債務人的代位追償權,有權向破產案件中的債務人(以下簡稱“破產人”)追償。對此《擔保法》第31條規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后,有權向債務人追償”。
但是,如果債權人首先以債權全額向破產人追償,然后再以未受償的余額向保證人追償,保證人在履行保證責任后,便不應再享有對破產人的代位追償權了。根據《擔保法》的規定,保證人只是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而代其履行時,才享有代位追償權。而在此種情況下,破產人并非不履行債務,而是已通過破產清償的方式對全部債額作了履行,盡管未能全額還清。破產人就同一債務不能向債權人和保證人分別作兩次履行,況且根據《破產法》的規定,破產程序終結后,破產人未能還清的余債清償責任是予以免除的。由于《破產法》規定的免責,對破產人的保證人無效,所以,保證人對破產人未能清償的部分要承擔清償責任。但其履行保證責任后,卻因破產人已經先期作出履行而不應再享有代位追償權了。保證人因向債權人清償而受的損失,正是擔保的風險所在,應自行承擔。這項債權雖然客觀上存在,且理論上講在債務人未破產的正常情況下有權受償(實踐中通常則不會發生),但在破產程序中卻無權受償,否則便將是向其他破產債權人轉嫁保證風險損失責任,損害其利益,必然造成清償不公的現象。例如,債權人有1萬元債權,破產分配比例為50%。債權人直接向保證人追償,保證人代償1萬元后向破產人追償,可得5千元,未受償之5千元即為保證人的風險損失。如債權人先向破產人求償,再將未獲清償的5千元向保證人求償,、保證人清償后如無代位追償權,其風險損失亦為5千元。反之,若允許保證人再以此5千元作為破產債權代位追償,分配其2500元,因對同一債務的雙重履行,破產人對這1萬元債務的實際清償額便成為7500元,超過該債權額應得的分配比例。而這多支付的2500元本應是保證人的損失,現卻轉由其他破產債權人分擔,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保證人是不應享有代位追償權的。對這一問題,《擔保法》及《破產法》與相關司法解釋中尚無明文規定,但上述法律中均規定,保證人只是在債權人未申報債權的情況下,方有權參加破產財產分配,行使追償權(見《擔保法》第32條、《破產法意見》第61條)。據此,也可推導出在債權人已參加破產分配的情況下,保證人履行保證責任后不再享有代位追償權的結論。
(二)保證債務尚未到期
在債務人破產案件為法院受理時,債務尚未到期的,債務人及保證人均尚無清償義務,債權人須在到期后方可求償。但是在債務人被宣告破產后,情況便有所不同。根據《破產法》第31條規定,破產宣告時未到期的債權,視為已到期債權,在減去未到期利息后,破產人負有清償義務。但對保證人是否也應提前履行保證責任,法律未作規定。對此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保證人未同意的情況下,對原已規定清償期限的債務并無提前承擔保證責任的義務。保證人享有的合同規定的期限利益,不因債務人的破產而被剝奪,債權人須在原合同規定的清償期限屆滿后,才有權向保證人追償。另一種觀點認為,因破產宣告而使債務提前履行屬法定原因所致,擔保合同屬從合同,在主合同因法定原因而提前履行時,從合同的保證人也應提前履行保證責任,故債權人在破產宣告后便有權立刻向保證人直接追償。
筆者認為,雖然破產宣告使主債務提前履行,但保證人的保證責任應否提前履行,不能僅依此事項判定,還應對相應的法律關系作具體分析。首先,看《破產法》該項規定之本意如何,其法律效力應否擴展至保證人,保證責任不提前履行是否會損害債權人的正當權益。破產宣告時對未到期的債權視為到期債權提前履行,主要是考慮到未到期的債權若不提前清償,要求債權人到期后才能行使權利,在不中止破產程序的情況下,可能出現破產財產已分配完畢而不獲清償的情況。若中止破產程序,待債權清償期到后再進行破產分配,又勢必影響破產程序正常進行。加之未到期的債權本身權利明確,并無爭議,故為保障債權人正當權益及破產程序的順利進行,須提前予以清償。而對保證人未說,其責任本約定有履行期限,保證人也沒有破產,不提前履行不會出現上述影響債權人或他人權益的現象。其次,保證人的期限利益,性質與其先訴抗辯權等權利有相通之處。對取消負補充責任的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的情況,《擔保法》作有明文規定,對保證人的期限利益若要予以取消,也應有法律明文規定為據,否則不應擴大解釋,擅加剝奪。所以,筆者主張,在這種情況下,保證人無義務提前履行保證責任。
在破產宣告之后,保證債務到期的保證人的清償責任,則應依照本節前面部分所述的原則處理。但是,此時是否還應取消負補充責任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似有值得商榷之處。《擔保法》第17條規定保證人不得行使先訴抗辯權的情況,是“人民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中止執行程序的”。從規定的文字含義看,顯然是指破產案件受理時債務已到期的情況,否則債權人對債務人尚不能行使權利,無權提起執行程序,又如何談得上取消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在債務已到期的情況下,債權人因執行程序被中止,已不可能就債務人財產先行強制執行,如仍維持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拖延已到期保證責任的履行,將使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在很長時期內無法滿足,故此必須取消其先訴抗辯權。如債務人破產時債權尚未到期,債權人可以依據《破產法》的規定,將未到期的債權先行向破產人追償,但尚不能追究保證人未到期的保證責任(假定此種觀點成立)。在債權人不能追究保證人未到期的保證責任,但己有條件先行向債務人追償的情況下,如仍取消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似有失公平,而且與《擔保法》之立法本意亦有不符。對此種情況如何處理為宜,尚須認真探討。
二、保證人破產時的保證責任問題
《破產法》第10條2款規定,債務人為其他單位擔任保證人的,應當在收到人民法院受理破產案件通知后5日內轉告有關當事人。最高人民法院在《破產法意見》第16條規定:“債權人得知保證人(債務人)破產的情事后,享有是否將其債權作為破產債權的選擇權。債權人既不參加破產程序又不告知保證人的,保證人(債務人)的保證義務即自此終止;債權人參加破產程序的,債權人在破產宣告時所享有的債權額即為破產債權,參加分配后仍然可就其未受清償的債權向被保證人求償”。上述法律及司法解釋對保證責任的處理雖有所規定,但缺失不妥之處甚多,如未區分不同形式擔保的責任,未涉及先訴抗辯權的處理,未考慮債務是否到期因素,應當以保證人承擔的保證責任范圍而非主債務債額來確定破產債權額等等,故需詳加探討,以保證破產法的正確執行。
保證人的保證責任不因其破產而免除,這是一項基本原則,同時,應根據保證責任的具體情況區分處理。
保證人的破產案件為法院受理后,債務已到期時,對負連帶責任的保證人,債權人可依保證合同的規定直接向其追償。對未能從保證人處受償的部分債權,債權人如不能從債務人處得到償還,則須自行承受選擇保證人不當的風險損失。對負補充責任的保證人的追償,則存在對先訴抗辯權如何處理的問題,對此將在后面論及。
如果保證人被宣告破產時,主債務仍未到期,主債務人對未到期的債務享有期限利益,自然無清償義務。但若保證人也可享有此期限利益,等主債務到期時,保證人的破產財產可能早已分配完畢,其保證責任實際等于被免除。為此,在破產程序中便須將債權人對保證人之權利適當擴張,以維護其正當權益。對此種情況,可參照適用《破產法》第31條規定,保證人被宣告破產時,將其未到期之保證責任視為已到期,在減去未到期的利息后予以清償。取消保證人的期限利益后,對負連帶責任的保證人,在追償上不再存在法律障礙。但對負補充責任的保證人的追償,仍存在先訴抗辯權的處理問題。
在《擔保法》中,對保證人破產的情況下,應否取消負補充責任的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未作規定。故有學者主張,仍應維持其先訴抗辯權[1]。但如維持負補充責任的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要求債權人先向債務人求償(債務已到期時),或待債務到期后先向債務人求償(債務未到期時),然后再向保證人求償,便可能出現向保證人求償時,保證人破產財產已分配完畢的情況,無異于變相免除保證責任。筆者認為,先訴抗辯權之設立,是為在保證人仍承擔保證義務的前提下保障其合法權益,是在債權人能夠向主債務人行使求償權利而不行使,使保證人責任范圍不當擴大的情況下,賦予保證人的一種自衛手段,是從屬于保證的一項權利。而在保證人破產時,尤其是債務尚未到期的情況下,債權人是不可能先行向主債務人求償的。這時,維持先訴抗辯權則成為保證人逃避保證責任的手段。先訴之抗辯蛻變為免責之抗辯,這就與先訴抗辯權乃至保證擔保設立之宗旨相違背了。因此,在此種情況下,為保障交易公平,實現權利設置之本意,應當取消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而非限制債權人的受償權利。出于相同理由,此項原則同樣適用后文將述及的債務人與保證人同時破產的情況。
保證人破產的案件為法院受理后,債權人可以參加破產程序向其追償,也可以放棄此項權利。只要債權人不申報債權參加保證人的破產程序,保證人的保證義務就自然解除,無須債權人告知保證人,而且,保證人保證責任的解除也不依賴于債權人的告知。最高人民法院《破產法意見》中關于“債權人既不參加破產程序又不告知保證人的,保證人的保證義務即自此終止”的規定,將不告知保證人作為保證義務解除的條件之一,實屬畫蛇添足,反給人造成錯誤的理解,似乎只要債權人告知保證人不參加破產程序,保證人的保證義務就仍須履行,這顯然是不能成立的,應當予以澄清。
三、債務人與保證人同時破產時的保證責任問題
(一)負補充責任保證人的清償問題
在債務人與保證人同時處于破產程序時,負補充責任的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應依法取消。此時,債權人當然享有只向債務人或負補充責任的保證人追償的選擇權,或先向某一方追償的選擇權。但由于債務人與保證人已經同時破產,只向任何一方追償都不可能使債權人得到充分的清償,只有向兩方共同追償,才符合債權人的利益。所以,債權人一般是不會作出只向某一方追償的選擇的。此外,由于債務人與保證人的破產程序在同時進行,如仍要求債權人遵循先向一方追償,然后再以未受償的余額向另一方追償的清償順序,便可能出現后追償一方的破產財產已分配完畢,實際上被免除責任的不合理現象。所以,債權人應有權同時向二破產人申報債權追償。債權人向債務人申報債權,以其債務全部數額為準。對負補充責任的保證人來說,雖然其先訴抗辯權被取消,但由于債權人已同時向債務人求償,保證人向債權人清償后便不能取得對債務人的代位追償權,所以仍應承擔補充責任,即僅實際清償債務人未能償清的部分。不過因債權人在得到債務人清償之前,無法確定保證人承擔補充責任的范圍,所以,債權人可先以保證債額的全部同時向保證人申報債權。在破產分配過程中,如債權人先從債務人處獲得清償,便應根據實際清償結果相應調整對保證人的破產債權額。如債權人先從保證人處獲得清償,應先行提存,待債權人從債務人處獲償后,再按保證人實際應承擔補充責任的范圍向債權人支付,余款由法院收回,分配給保證人的其他破產債權人。
須注意的是,保證人的補充責任應按破產債權額而不是實際分配額計算,否則便會不當擴大責任范圍,使保證人的補充責任變成連帶責任。例如,保證擔保的范圍為債務全部數額,債權人的債權額為10萬元,債務人與保證人的破產分配比例均為50%。債權人分別以10萬元向二破產人申報債權后,先從保證人處獲得破產分配5萬元,予以提存,后又從債務人處獲得破產分配5萬元。這時,雖然債權人從二破產人處獲得的破產清償總額未超過原債權額,但保證人所作的清償,卻超出了其應負的補充責任范圍。因為當債權人從債務人處獲得5萬元的破產清償以后,其對保證人享有的破產債權便不再是原來推定的10萬元,而應根據債務人的實際清償情況相應核減為5萬元,依破產分配比例,實際清償額應為2.5萬元,即保證人僅應對債權人未從債務人處得到清償的5萬元承擔補充清償責任。在此例中,債權人的10萬元債權額,從債務人和保證人的破產分配中,應得到7.5萬元清償。如不依此方式計算,不僅在破產分配比例較高時,會出現債權人從二個破產人處所獲分配總額高于原債權額的不合理現象,而且使保證人僅對債務人未能清償的部分承擔的補充責任,變成了實際上對全部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違背了擔保合同的責任約定。
(二)負連帶責任保證人的清償問題
在負連帶責任的保證人與債務人同時破產時,債權人權利的行使與保證人和債務人具有正常清償能力的情況相比,也有不同之處。在本節的“破產債權人與破產的連帶債務人的關系”部分中所作的論述,同樣適用于負連帶責任的保證人與債務人同時破產的情況。當負連帶責任的債務人(含保證人)全體或數人破產時,債權人可以以其債權總額同時或先后分別作為破產債權向每個破產人追償,但其獲得清償的總數不得超過原債權額。打破順序清償及申報破產債權數額方面的限制,乃是使連帶責任在保證人與債務人同時破產時真正實現的關鍵。此外,因債務人已對債務作破產清償,保證人履行保證責任后無代位追償權。
四、和解協議與保證人責任
我國《破產法》規定有預防破產宣告發生的和解與整頓程序,在和解協議中往往規定有減免債務人債務、延期清償的內容,以利企業整頓復蘇。和解協議中的上述規定對保證人是否有效,對保證責任有無影響呢。
根據《擔保法》的規定,擔保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正常情況下,保證人承擔的責任范圍不應大于主債務,主債務減少時保證責任也相應減少。最高人民法院《保證規定》第16條規定:“依照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免除被保證人部分或者全部債務的,保證人相應的保證責任得以免除”。如此項原則也適用于破產案件,和解協議中減免債務等規定便對保證人同樣有效,可減輕其保證責任。但債權人設立保證之本意,就是為使保證人在債務人無力清償,尤其是破產之時承擔責任。如因債權人在和解協議中不得已而減免債務人的部分債務,便相應減輕保證人的責任,就與保證設立的宗旨相違,債權人要求擔保之目的就無從達到。再者,破產案件中的和解與一般民事和解不同,不是建立在雙方互諒互讓的基礎上,只是債權人單方讓步,因債務人陷于破產境地已無步可讓。而債權人的這種讓步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非自愿行為,所謂“兩害權其輕”而已。此外,破產和解是強制和解,和解協議依法定多數即可通過,部分不同意的債權人也要受協議拘束,如其債權設有保證擔保,在他們反對和解的情況下將保證人的責任也隨之減免,顯然是不合理的。這樣做還可能迫使有保證擔保的債權人不得不為自身利益而強烈反對和解,使和解難以達成,企業整頓無法進行。因此,在破產案件中,對保證的從屬性需適當加以限制。
各國破產立法通常采取和解協議效力不及于債務人的保證人及連帶債務人的原則,保證人不能享受和解協議對債務人債務減免或延期清償的利益,仍須按原合同規定履行。債權人依和解協議從債務人處受償后,仍有權要求保證人對和解協議減免的部分承擔責任。另外,在原合同規定債務履行期滿后,保證人便須承擔保證責任,不能享受和解協議規定的延期清償利益。保證人在代債務人清償后取得代位求償權,但其行使須受和解協議的限制,即受減免債額與延期清償的限制。因保證人取得的是代原和解債權的求償權利,故原和解債權所受的限制也要由其承受。例如,保證人代償10萬元和解債權,和解協議規定全部債權均按百分之七十的比例、延期一年清償,保證人便只能在一年后得到7萬元的償還,未獲清償的部分則為其擔保風險損失。
此外應注意的是,債權人會議與債務人達成的和解協議,雖然從內容上講對各債務主合同作有變更,但協議內容并非加重保證人的責任,對其無任何不利之處。而且由于前面所述理由,和解協議對保證人并不發生效力,加之破產和解具有的特殊性,所以和解協議的通過無須保證人書面同意,也不因此而使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擔保法》第24條規定:“債權人與債務人協議變更主合同的,應當取得保證人書面同意,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不應適用于破產案件中的和解協議。
五、其他應注意的問題
(一)在債權人的債權同時設有物的擔保與保證時,根據民法原理,物的擔保效力要優于人的保證。為避免物的擔保人與保證人在應承擔擔保責任時,因責任順序不明互相推倭,并維護保證人的正當權益,不加重其固有保證責任,《擔保法》第28條規定:“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的,保證人對物的擔保以外的債權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放棄物的擔保的,保證人在債權人放棄權利的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此項規定同樣適用于破產案件中保證責任的確定。最高人民法院的《擔保法解釋》第38條也規定:“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保證人或者物的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或者物的擔保的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承擔了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可以向債務人追償,也可以要求其他擔保人清償其應分擔的份額。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的,物的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或者擔保物因不可抗力的原因滅失而沒有代位物的,保證人仍應當按合同的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承擔保證責任。債權人在主合同履行期屆滿后怠于行使擔保物權,致使擔保物的價值減少或者毀損、滅失的,視為債權人放棄部分或者全部物的擔保,保證人在債權人放棄權利的范圍內減輕或者免除保證責任”。
(二)《擔保法》第21條規定:“保證擔保的范圍包括主債權及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和實現債權的費用。保證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但根據《破產法》的有關規定,當被保證人破產時,債權人對破產人可行使破產債權的范圍與上述保證范圍有一定差異,如破產宣告后債權所產生的利息、債權人為實現破產債權而支付的費用、清算組解除破產企業未履行合同而產生的違約金等,在破產程序中均不得作為破產債權求償。這樣就可能出現債權人依法可向破產的被保證人行使的破產債權數額,少于未破產之保證人依《擔保法》應承擔的保證責任范圍的情況。所以,當債權人向破產人求償后,不僅可就其未受償破產債權的余額向保證人求償,還應有權將在破產程序無權受償、而依《擔保法》規定和當事人約定在保證責任范圍內的那部分債權向保證人求償。在保證人破產時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對保證人的破產債權便是依保證責任范圍確定的,即便可能出現債權的減少,也是依破產法而進行的合法調整。
債權人部分債權不能列入破產債權受償,不應視為主債務依法減少,進而也減輕保證人的責任。因為債權人在被保證人破產時本享有是否對其求償的選擇權,如不參加破產程序而直接向保證人求償,保證人便應按《擔保法》規定承擔全部保證責任。所以,在債權人參加破產程序,客觀上有利于保證人的情況下,保證人的責任自然也不應減輕,否則便無債權人再參加破產清償了,反而對保證人自身不利。
(三)《擔保法》第20條規定:“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享有債務人的抗辯權。債務人放棄對債務的抗辯權的,保證人仍有權抗辯。抗辯權是指債權人行使債權時,債務人根據法定事由,對抗債權人行使請求權的權利”。但保證人在破產程序中對此項權利的行使尚存在一些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破產法意見》規定,保證人只有在債權人不參加破產程序的情況下才能參加破產程序,如債權人參加,保證人便無權參加。然而,如果保證人不參加破產程序,便不能在確認債權時行使債務人的抗辯權,使其合法權利被剝奪。據此,筆者主張,為保障保證人的合法權利,應允許保證人在被保證人破產的案件中以利害關系人身份出席債權確認會議,并行使債務人的抗辯權利。否則,由于在破產案件中,債務人因自身財產全部還債尚且不足,對其財產已失去實際上的利益,便可能任意放棄其對債務的抗辯權,從而損害保證人的利益。
1998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國光在全國法院審理破產案件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針對司法實踐中一些地方法院存在的利用否定保證合同效力等方式進行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強調指出,“要依法正確認定擔保債權的法律效力。目前,要特別注意處理有關行政干預作擔保的問題。前幾年,有些地方政府在企業不景氣的情況下,為解決該企業的生產、職工生活問題,指令當地效益好的企業為銀行貸款提供擔保。現在借款企業申請破產,銀行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從法律上講,這種由政府行政干預作擔保雖然有瑕疵,但并不能因此否定保證合同的效力。人民法院在審理保證合同的效力時,不應僅以保證人為破產企業擔保系因政府指令而違背了其意志,或者以該保證人已無財產承擔保證責任等為由,而確認保證合同無效。更不能在確認保證合同無效后,對賠償責任一筆勾銷”。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再婚登記需要離婚證嗎?
2020-03-23常見婚假矛盾的焦點?
2020-03-27我要和老婆離婚了,彩禮可以要求返還嗎?
2020-04-03盜竊網絡域名觸犯什么法律
2020-04-07醫療過失行為:究竟是責任過失還是技術過失
2020-04-10相鄰關系和地役權有什么區別?
2020-04-22私企挪用公款罪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0-04-22包二奶是不是觸犯重婚罪?
2020-04-27交通事故沒能力賠償怎么辦?
2020-04-27欠錢不給該怎么討要才合法
2020-04-27網購快遞卻中途消失怎么辦
2020-04-28離婚孩子撫養費通常包括哪些?
2020-04-28農村離婚子女撫養有哪些難題?
2020-04-28法定監護人有沒有年齡限制?
2020-04-28什么情形下購房者可以拒絕收房
2020-04-29簽字后一定要蓋章嗎
2020-04-29轉移夫妻共同財產有哪些方式?
2020-04-30包庇罪如何量刑
2020-04-30微信轉賬記錄在民間借貸中作為合法有效證據的認定
2020-04-30離婚訴訟夫妻共同財產如何分割?
2020-05-01子女撫養費可以要求減少嗎?
2020-05-02變更子女撫養權的辦法有哪些?
2020-05-02離婚賠償糾紛訴訟時效一般多長時間?
2020-05-02夫妻可以單方面提出離婚嗎?
2020-05-032020夫妻離婚子女撫養費如何確定?
2020-05-03售房者隱瞞房屋已出售,買主如何維權
2020-05-07北上廣陪產假有沒有工資?
2020-05-07夫妻如何才可以解決婚姻關系?
2020-05-08財產保全具體期限是多長時間?
2020-05-08微信上遭到別人威脅怎么解決
2020-05-08寫虛假借條是要追究刑事責任的
2020-05-09房產糾紛的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2020-05-10上市公司主營業務變更需要什么材料
2020-05-10爭奪子女撫養權有哪些技巧和需要注意些什么?
2020-05-11婚姻詐騙需要證據有哪些
2020-05-11遺產的繼承程序是什么?遺傳的繼承比例是多少?
2020-05-11謹防信用卡詐騙
2020-05-12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2020-05-12口頭遺囑哪些情況有效和訂立口頭遺囑需要哪些程序?
2020-05-13職工不服勞動仲裁應該如何處理?
20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