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第一款指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第二款是,“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對此,讀者的直覺反應是:過失犯罪怎能有共犯?因為交通肇事罪按通行理論只能是過失犯罪。其實,第一款已表明,肇事人對因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這一結果的心態已經不是過失,而是故意(一般為間接故意)。肇事人將他人撞傷,這一行為導致產生救助被害人的法律責任,因逃跑而不履行此義務便構成了刑法上的不作為;逃跑時由于逃避法律追究心切而置被害人的死活于不顧,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肇事人對死亡結果持放任心態是毫無疑義的。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不作為形式的故意犯罪。第二款,有關人員出于不同動機指使肇事人逃逸時,對被害人的死亡結果實際上也是持放任態度。這就是說,有關人員與肇事人在主觀上有共同的故意(共同故意包括共同間接故意)。在客觀上,肇事人逃跑行為是在有關人員“指使”下產生的(“指使”至少對肇事人逃跑起到一定推動作用),因而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所以有共同的行為(有關人員指使肇事人逃跑和肇事人逃跑行為對死亡結果而言均為不作為的犯罪行為形式,共同行為包括共同不作為)。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為當然可以構成共同犯罪。
司法解釋第五條表明肇事人在不作為情形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雖屬故意罪,但罪名仍為交通肇事罪。第六條的逃逸致人死亡(或傷殘)因存在積極作為的情形而另定罪名:“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又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應當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被害人致死或致殘,與肇事人的積極作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者遺棄”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這符合刑法規定的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的構成要件。人們也許會問:司法解釋能改變罪名嗎?其實這里并不存在罪名改變問題。第五條仍用交通肇事罪名,僅說明罪過形式發生了變化。第六條另定罪名是因為“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確實存在因肇事而發展為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的客觀事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離婚協議的法律效力是怎樣的?
2020-12-13怎么和軍人離婚,需要什么條件?
2020-12-10子女撫養權歸屬怎么確定
2020-12-27起訴離婚孩子撫養權怎么判 離婚女方想要孩子怎么辦
2021-02-22指定監護人證明格式是怎么樣的?
2020-12-14湖南省單獨二胎政策是怎樣的
2021-03-22探視權糾紛怎么處理
2021-01-01拒付撫養費被拘留多久?
2021-01-22拒付撫養費被拘15天還不付撫養費會怎么樣?
2021-02-21離婚子女撫養權協議怎么寫?
2021-03-13起訴離婚小孩撫養權歸誰
2021-01-27夫妻財產公證費用的收取規定是怎樣的?
2021-01-19離婚財產分割代理詞范本
2021-02-18怎么寫離婚財產分割協議?
2021-03-05個人婚前財產如何認定?
2021-03-09新婚姻法離婚房產分割辦法
2021-01-27寫遺囑公證的內容有哪些
2021-03-03怎么進行遺囑公證
2021-02-182020年辦理遺囑公證需要哪些手續
2020-12-06遺囑繼承的范圍是什么?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