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的規定(法釋〔2000〕33號 最高人民法院2000.11.15發布)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下面我們將介紹交通肇事逃逸罪量刑的相關知識:
交通肇事逃逸罪量刑規定
第一百三十三條 【交通肇事罪】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可定交通肇事罪:
1 死亡1人或者重傷3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2 死亡3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3 造成公共財產或者
交通肇事逃逸行為
(1)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必須達到“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程度,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行為人沒有造成上述嚴重后果而逃逸的,則不應認定該行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僅能作為治安處罰的從重情節考慮。
(2)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離開現場,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認定其構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強調的是,筆者所說的“明知”,是指行為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如果行為人“應當知道” 自己的行為造成交通事故而裝作不知道,逃離事故現場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3)逃逸的目的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個重要因素。
實踐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親友及其他圍觀群眾的毆打而逃跑,這些人往往在逃離現場后,很快通過報告領導或報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處理。顯然,這些人的主觀惡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認定時加以區分,以保證準確適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縱。當然,行為人出于正當目的逃離現場后,必須及時向有關機關報案,接受法律處理,否則,如果行為人一逃便杳無音信,仍應認定為 “交通肇事后逃逸”。
(4)行為人的逃逸行為不應僅限于“逃離事故現場”。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女方離婚起訴書怎么寫
2021-03-01一方在離婚期間貸款買車如何分割?
2021-02-09軍人離婚孩子會判給誰,是如何判定的
2021-01-06離婚手續怎么辦理
2021-03-04離婚調解書撫養權歸屬內容怎樣?
2021-03-08怎么證明分居兩年,如何證明夫妻分居
2021-02-26離婚協議撫養權更改需要怎么寫?
2020-12-17起訴離婚需要多久可以判決書下來
2021-01-29怎么與現役軍人離婚?
2020-11-08近幾年的中國離婚率是多少?
2020-11-18離婚律師費用能由對方出嗎?如何收取
2021-03-17夫妻離婚孩子撫養費怎么算
2021-02-13起訴生父索要撫養費敗訴后怎么上訴?
2020-12-23監護權變更怎么申請,哪些情況可以變更監護權
2021-03-16行使探視權有沒有時間限制
2021-01-12云南省計劃生育條例產假是怎么規定的
2021-02-072020年父母離異后子女的撫養費問題
2021-03-08出生證明公證多久才可以辦理好呢?
2021-03-19離婚后撫養權變更的情形有哪些
2020-11-25夫妻離婚孩子撫養權問題如何解決
202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