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行法律,國家依法征收集體土地的,相關補償費用包括耕地補償費、安置補償費和地上附著苗木補償費。其中,土地補償費為征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6-10倍,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金之和不得超過征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多數學者對這種人為降低的補償標準持批評態度,認為“以農用地收益計算的土地補償費不能反映土地的真實價值,征地中也沒有體現被征地人的利益”。作為土地所有者,農民只能得到一些“安慰”補償;“如果華東地區一般耕地年產值在800元左右,每畝地的補償費最多2萬元,僅相當于普通公務員一年的工資收入。它根本不能反映土地的實際價值,損害了原土地所有者的經濟利益,改革開放以來,農民以低價征用土地,至少損失了2萬億元。”。對于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于現行征地補償標準的計算方法不符合市場經濟原則,人為地使土地價值偏離市場價值。因此,“集體土地征收應當體現市場機制和經濟法的原則,即參照土地所有權的市場價格確定征地補償成本,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市場經濟的公平性。”毋庸置疑,學者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結論是正確的,但另一方面,將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標準的研究僅僅局限于補償標準數額的提高,并不全面。總的來說,我國集體土地征用補償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失地農民選擇貨幣補償為主,一次性支付安置補償費,使失地農民找到自己的工作。這種“一次性”的方式沒有考慮失地農民的長遠利益和預期收益,沒有考慮到土地流轉后的增值收益,導致失地農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如何完善土地補償的標準和方法,如何合理配置農村土地這一資本化資源,如何體現土地的實際價值,如何保證失地農民獲得長期的土地收益來保障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更為復雜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筆者擬用“未來主義”一詞進行總結和探討。第二,未來性概念及其依據(1)未來性概念是對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標準未來性的解釋,是一個與補償標準的一次性價值和存在價值相對應的概念,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未來性,土地征收既要補償被征收土地的現有價值,又要考慮土地的可預見性和可預見性補償;其次,要改變單一的一次性貨幣補償模式,關注失地農民今后的生計和長遠利益,努力建立適合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兩種意義相輔相成。另外,在認識上要區分“存在價值”和“現實價值”。我認為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實際價格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國哪些職業不能與外國人結婚
2020-12-11什么時候進行專利申請復審
2020-12-302020民事訴訟法全文內容有哪些
2021-01-08失信是永久性的嗎
2021-03-18男女雙方如何離婚,怎么解除婚姻關系
2021-02-26贍養費的給付標準是多少
2021-03-03事故責任認定書性質認定方式
2021-03-03部分判決不服上訴的刑事判決書怎么寫
2020-11-08辦理房產證有時間期限嗎
2021-02-25放棄房屋所有權如何辦理
2020-12-19香港人和內地人結婚手續
2020-12-22單方解除合同是否有法律效力
2021-01-05無權代理合同的撤銷權
2021-02-17女子水上樂園溺亡游樂園有責任嗎
2020-12-06解除競業限制是勞動仲裁嗎
2020-11-18調崗降薪怎么應對
2021-03-07人壽保險的類型具體有哪些
2020-12-25達到人身意外傷害標準的應該滿足哪些要件
2021-01-222020年航班取消賠償標準
2020-12-31財產保險的概述與原則分別是什么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