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也稱為“合同”,是當事人之間建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它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對維護國家經濟秩序和調節當事人利益有著廣泛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自1999年10月1日生效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有效實施。與此同時,立法部門正在不斷修訂和完善。但是,一些犯罪分子仍然無視國家法律,利用合同進行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損失
經濟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各類利用合同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案件中,經濟合同所占比例最大。然而,經濟合同糾紛往往與合同欺詐相混淆,有些案件甚至司法部門也難以準確區分。在實踐中,在許多相關案件中,法院的判決結果都比較勉強,這不僅影響了法律在人民心目中的權威地位,而且對阻礙一個國家的法制建設進程起到了消極作用,因為這不僅是一個復雜的理論問題,,但也是一個棘手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根據其各自的構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區分和界定:(一)不同性質的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小于犯罪,但違反一般法律法規。這種犯罪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這是嚴重違法行為,將受到處罰。合同欺詐違反了刑法和民法的一般原則。這是一種帶有民事侵權行為的刑事犯罪。違反的對象是市場管理秩序和公私財產所有權,將受到刑法和民法的雙重處罰;經濟合同糾紛是違反民法通則、侵害債權、僅受民法控制的民事侵權行為。正如楊新新教授所說:“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困難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理論上,合同欺詐是刑法中的一個問題,經濟糾紛是民法中的一個問題”(1)。這是二者的本質區別(II)不同的特征目前,,關于認定合同欺詐的關鍵,有三種觀點:1)客觀性:認為只要行為人以虛構事實或隱瞞事實的方式客觀地與對方簽訂經濟合同,并非法占有對方財產,即構成合同欺詐。2) 履行能力理論:認為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是區分二者的關鍵。3) 主觀說: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的目的。筆者認為這三種觀點過于片面和絕對。相比之下,綜合分析更為準確。即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的目的。客觀上,他與另一方簽訂了經濟合同,并占用了另一方的財產。在此,筆者認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不能作為區分合同欺詐與經濟糾紛的依據。有履行能力的行為人在訂立合同時,不得有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目的,無履行能力的行為人主觀上不得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有些人只是想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借雞下蛋”。不是因為非法占有。因此,將履約能力理論作為認定合同欺詐的依據是不恰當的。要堅持綜合分析的方法。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比較
1。行為人簽訂合同的目的主要取決于行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簽訂合同
根據我國刑法第224條,區分二者的關鍵是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違法,即違反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以不正當手段侵占他人財產。合同詐騙行為人必須主觀上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合同爭議的當事人有履行合同的意愿,但因客觀原因或者其他情形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例如,為了解決其生產經營中資金短缺、周轉困難等問題,不具備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有些當事人在簽訂合同時確實存在欺騙手段,在履行合同時存在欺詐行為,但其目的并非非法占有他人財產,因此不適合作為合同欺詐處理。民事欺詐的目的不是非法占有他人的財產,而是一方或雙方在履行合同過程中采取某種欺詐或其他方法以便利或受益于操作的糾紛,妨礙合同繼續履行或不利于另一方利益的。這是兩者之間一個重要的主觀區別。合同欺詐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一般采用冒充他人身份、偽造憑證等嚴重欺詐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經濟合同糾紛不需要冒充他人身份,也不需要偽造憑證。他們只是實施一些輕微的欺詐行為,以使履行合同相對有利于他們自己的利益。雖然兩者都有“欺騙”因素,但具體的欺騙手段卻大相徑庭。欺詐行為人的欺詐程度
合同欺詐行為人在合同的主要內容中采取捏造事實、隱瞞事實的方法,其詐騙的公私財物數額通常是其數額的數倍或數倍。經濟合同糾紛是二級合同上的欺詐,其詐騙的公共和私人財產通常很少。不同程度的欺騙導致了兩人不同的社會危害。行為人對合同履行的態度
合同欺詐行為人與合同糾紛當事人對合同履行的態度不同。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前者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往往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因此,不可能積極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在這種情況下,合同欺詐者的犯罪分子往往在簽訂合同并非法占有對方財產后立即消失,或多次逃避對方的履約要求。一些合同欺詐者僅履行少量合同義務,以騙取更多財產。當目的達到時,行為人要么消失,要么逃避;經濟合同糾紛的當事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履行能力、誠意和積極的行為。一旦利益受損的一方要求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只有合同糾紛行為方愿意承擔違約責任。行為人處理財產的方式
合同欺詐行為人和合同糾紛當事人之間的財產處理方式也不同。前者大多不將被騙財產用于合同約定的事項,而是將被騙財產用于個人生活而非生產經營,甚至被揮霍,致使財產無法返還。更奇怪的是,一些人利用這些財產進行反復欺詐。后者一般將財產用于合同或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不浪費財產
(III)其他不同的
進一步惡化的結果不同。合同詐騙是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嚴重犯罪行為。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合同詐騙的惡劣影響不容低估。然而,中國刑法第224條和第231條對這一罪行的最高刑罰僅為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沒收財產(2)。顯然,如果在合同欺詐過程中犯下其他更嚴重的罪行,則意味著可能被國家司法機關判處死刑;經濟合同糾紛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但它們已經有可能轉化為合同欺詐。如果違法行為進一步加重,將構成合同詐騙罪。換句話說,經濟合同糾紛可以轉化為合同欺詐,而合同欺詐只能轉化為更高的費用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罰款復議應如何進行
2020-12-26這起軍婚案例能否判離
2021-01-28訴訟保全可以保全哪些財產
2020-12-31單方進行傷殘鑒定法律承認嗎
2021-01-12個人債務糾紛要怎么辦
2020-12-10結婚手續能否請人代辦
2021-03-19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意見書
2021-03-14交通事故導致舊病發作怎么賠償
2021-01-12交叉要約能否直接成立合同
2021-01-10哪些情況下要約不生效
2021-02-03合同中的哪些免責條款屬于無效條款
2020-12-26合同內容與事實不符該如何處理呢
2020-11-22個人產權的住房能否被強制拆遷
2021-01-16勞動者勞動合同變更不同意的后果
2021-03-26勞務外包能否規避用人主體責任
2021-01-07壽險投保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8人性化的意外保險怎么賠付
2020-11-27理財公司倒閉了怎么辦
2020-12-03人身意外傷害綜合保險合同條款
2020-11-11車禍受傷保險賠償有期限嗎
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