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詐騙罪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故意犯罪。這是合同詐騙罪立法的選擇。⑥ 有學者認為,任何人使用刑法規定的欺詐手段,原則上應認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⑦ 當然,刑法規定的合同詐騙罪的幾種客觀行為都離不開“非法占有目的”的主觀要件。但是,合同詐騙罪構成要件中的某一欺詐行為是否為客觀行為,取決于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因此,在判斷行為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時,不僅要看行為人是否符合刑法第224條規定的行為類型,還要看行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因此,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是認定合同詐騙罪的關鍵。在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認定犯罪人的“非法占有”主觀故意。由于偵查技術和偵查人員能力的限制,許多欺詐案件難以核實犯罪人的主觀目的,無法追究刑事責任。那么,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合同詐騙罪行為人非法占有的主觀目的呢?筆者認為,在處理具體案件時,應根據刑法規定的具體行為進行綜合判斷,作出司法推定,并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綜合考慮各種主客觀因素。在司法實踐中,“司法推定”作為一種思維程序和犯罪證明方法被廣泛認可和使用,其代價或依據是“忽視個人可能與結論相反”。⑧ 根據司法實踐經驗,應當在司法推定中予以充分承認。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
行為人的履行能力可分為三種情況:完全履行能力、部分履行能力和無履行能力,應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認定:(1)行為人具有充分的履行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沒有履行任何履行行為,以欺騙手段讓對方單方面履行合同,侵占對方財產的,應當認定為合同詐騙罪;(2) 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是為了違約或避免自身損失或由于不可避免的客觀原因造成的,應當認定為民事欺詐;部分履行是為了誘使對方當事人繼續履行,侵占對方當事人財產的,應當認定為合同詐騙罪;(3) 具有部分履行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沒有履行任何履行行為,但讓對方單方面履行合同,以欺騙手段侵占對方財產的,應當認定為合同詐騙罪;(4) 具有部分履約能力和積極履約行為,即使最終合同未完全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也應認定為民事欺詐;但是,如果行為人的履行不是為了承擔合同義務,而是為了誘使對方繼續履行合同并占有對方的財產,則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5) 在簽訂合同時沒有能力履行合同,仍然沒有能力履行合同,但仍然欺騙對方,侵占對方財產的,認定為合同詐騙罪;(6) 如果在簽訂合同時沒有能力履行合同,但經過多方努力,有能力履行合同并有積極的履行行為,無論合同最終能否完全履行,都只構成民事欺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上海市工傷與交通事故可以主張雙賠嗎
2020-11-19動遷評估大約評估幾次
2021-03-21在什么情況下,軍人婚姻不會受到法律保護
2020-11-21合伙開公司成立程序是什么
2021-02-15自己貸款能用別人的抵押物嗎
2021-03-21簽訂質押合同的注意事項
2021-03-19未盡贍養義務有什么后果
2021-02-07交通事故的法醫鑒定
2020-11-25因為商場裝修造成了損失怎么賠償
2021-02-27應該怎么申辦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
2020-11-08口頭協議和合同哪個會更好
2020-12-19哪些建筑屬違建
2020-12-10高速事故一般處理多久
2021-03-15學生課間玩游戲受傷學校該負責任嗎
2021-01-04購房有什么可能會遇見的陷阱
2021-03-18哪些項目不列入工資總額的范圍是什么
2020-12-23工傷意外險理賠多少錢
2020-12-07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暫行辦法亮點解讀
2020-12-31如何避免保險合同糾紛
2021-01-15為父投保瞞病史 保險公司拒絕理賠獲法院支持
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