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0年5月7日,最高檢、公安部聯合發布的《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七十七條規定[合同詐騙罪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據此規定,騙取受害人財物金額在貳萬元以上,應予刑事立案,與2001年的《立案追訴標準(一)》相比,有了顯著提高,且《立案追訴標準(二)》未區分單位范圍與自然人犯罪的金額,統一定罪量刑標準。
合同詐騙罪的司法認定:
1、如何認定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為目的,這是認定其行為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的關鍵。因非法占有為目的,反映的是行為人主觀心理狀態,具有抽象性、可變性、主觀隨意性的特點,難以正確把握,對于行為人是否屬于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經濟合同進行詐騙依靠推定: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看行為人的主體身份是否真實,是否具有一定的履行能力,是否采取欺詐手段及欺騙的程度;其次要看行為人有無積極的履行合同,有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第三注意查明財物的去向,未履行合同的主要原因,行為人對財物的處理,是否用于還債、揮霍或者投機行為,拒不歸還;最后要看行為人違約后的表現,是否積極采取補救措施或賠償對方的經濟損失。
2、合同詐騙罪與借貸行為的界限
區分合同詐騙罪與借貸行為的應才行為人的借貸動機及目的、借貸用途、無法歸還原由、有無歸還能力等綜合因素考慮;若確因正常用途借貸,雖在借貸中虛構了部分事實,但是不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即未揮霍,又未賴賬,只是客觀原因無法如期償還的,應屬借貸糾紛,不宜作為犯罪處理。
3、因一時資金困難,臨時占用他人資金用于某種需要,但是事后及時償還的行為是否認定合同詐騙罪的情形。若事后能及時償還財物并賠償損失,不宜作為合同詐騙罪處理。
4、合同詐騙罪與普通民事糾紛的界限,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公司或者個人為了獲得簽單的機會,雖具有一定的履約能力,但是故意夸大自身一定的經濟實力,目的是令對方信任自己,達成與其簽單合同的目的,此時所簽訂的協議應為真實有效的合同,行為人在合同簽訂后積極履行合同,但最終沒有完全履行合同,或者僅僅是履行了一部分合同內容,給對方造成了一定經濟損失,但是主觀上仍有歸還欠款的意圖,此時的行為與合同詐騙罪規定的行為人根本不具有履行合同能力而故意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行為有本質區別,不宜作為犯罪處理,應屬民事糾紛,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解決。
工作單位:山東法杰律師事務所王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怎樣打離婚官司,律師怎樣協助調解離婚
2021-03-17商業銀行是企業法人嗎
2021-03-20裝修工人失誤造成業主損失誰賠償
2021-01-24房地產估價機構管理辦法
2020-11-30工傷期間用人單位不能解約嗎
2020-12-04實習期公司有權利處罰員工嗎
2020-12-28產品責任是怎么構成的
2020-12-31保險合同的全面履行原則是什么
2021-01-21男子墜亡保險公司可以拒賠嗎
2021-03-24保險合同的除斥期間規定是怎么樣的
2021-01-02意外傷害保險理賠需要多久
2021-02-22以房養老保險是什么意思
2021-01-06保險理賠的車輛報廢標準是什么
2021-03-01新保險法與財產保險理賠有什么不同
2020-12-30保險法基本原則以及作用是什么
2020-11-18管理保險代理人的規定有哪些
2021-01-16有宅基地的如何拆遷補償
2021-01-16拆遷協議改名手續費是多少
2021-01-21安置房一房多賣怎么辦
2020-12-18農村房屋拆遷需要注意什么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