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概念中,損害的內涵和外延遠比損失的內涵和外延豐富。邏輯上,兩者關系是屬種關系,損害不僅僅包括財產方面或金錢方面的,而且還包括非財產方面或精神方面的,而損失則強調財產或金錢損失。
損害賠償,顧名思義是指對受到的損害進行賠償,是損害的法律后果,其實際上是一種民事責任。從不利益的內容分析,作為后果的損害賠償應從廣義上理解,即包括有違約損害賠償,也包括有侵權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賠償作為損害賠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精神損害所導致的法律后果。精神造成的損害就是指對民事主體精神活動的損害,對自然人來講是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精神活動的損害,以及自然人與法人或其他組織維護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動的破壞,其最終表現形式是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喪失或減損。
通過對損害、損害賠償及精神損害的分析,我們可以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作一探討和分析。
自從《民法通則》頒布實施以來,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稱謂有以下幾種:一是使用精神損害賠償的概念。認為精神損害就是行為人侵犯他人的人格尊嚴或者其他違法行為致使他人心理、感情遭受創傷和痛苦,無法進行正常的日常活動的非財產損害。精神損害賠償就是加害人對此種精神損害承擔的財產責任。二是使用非財產損害賠償的概念。此觀點認為精神損害賠償的提法不妥,主要理由是:法人根本不存在精神損害;精神損害以內心感受為依據衡量賠償,不科學。
以上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精神損害賠償的含義進行界定,但是,從這些概念的比較中可以發現,對精神損害定義中人為地加上了一個前提-侵權,從表述上包括“侵權”“侵犯”“侵害”等,而事實上,根據前文概念的分析,精神損害賠償并沒有侵權這一邏輯前提。除此之外,對精神損害賠償更趨于“非財產損害賠償”,現分析如下:
本神損害賠償的提法不太嚴密,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和邏輯上的混亂。
在民法上,民事權利有財產權和非財產權之分。侵害民事權利所造成的損害有財產損害和非財產損害之分。在法律上,非財產損害是以非財產的存在為前提,那么可以認為精神損害是行為人損害非財產權(直接侵犯和間接侵犯)為前提的,以精神損害為結果的一種民事責任。但是,這種提法在邏輯上不太確切,在法律術語中很難找到其對稱術語。人們很容易將財產損害作為精神損害的對稱術語,但這是不科學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哪些房產糾紛可向法院起訴
2021-02-13父母去世后房產繼承有時間限制嗎
2021-03-24股權激勵解禁后多久可以行權
2020-11-18車輛損失險有必要買嗎
2020-11-12根據侵權責任法能否主張被撫養人生活費
2021-01-26股票遺產繼承有期限嗎
2020-12-19北京長期員工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07交通違法記錄與個人信用掛鉤嗎
2020-12-02幫工屬于雇傭關系嗎
2021-02-06房地產業的發展商與投資商的區別
2020-12-08房產證沒有本人簽字能抵押嗎
2020-12-22孕婦可以申請提前解除合同嗎
2021-02-20勞動關系轉移知識
2021-03-1120年后勞動關系會自動解除嗎 該案已中止審理 等待中院類似案例
2021-01-18海洋貨物運輸保險單
2020-12-22保險合同保證金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16人身意外保險公司理賠
2021-02-07購買新型人身保險產品大有學問
2021-01-20精神病人墜入水井溺亡 保險公司須賠錢
2020-12-05不想再續保養老保險可以退嗎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