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費者是否只能是自然人
消費者原則上應當是自然人。
一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給予消費者傾斜性保護,主要是考慮到其弱者地位,而單位從談判地位、經濟力量等方面講不是弱者,可以通過合同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主張權利。
二是符合國際立法趨勢。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將消費者限定于自然人。
三是單位購買用于職工福利的商品或者服務,一般都要有償或者無償地轉歸個人,承受消費權益的最終主體仍然是個人,個人受到損害的,可以直接維權;若考慮到沒有發票等證據問題,可以由單位作為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考慮到目前仍有一些不同意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沒有對此明確規定。
二、消費者維權有哪些途徑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九條 ,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一)與經營者協商和解;
(二)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
(三)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
(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消費者權益的維護: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享有以下權利: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求償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權、獲得知識權、人格尊嚴權和監督舉報權。
牢記維權時限:
國家對部分商品維修更換退貨時間做了如下規定:
(1)“7日”規定。產品自售出之時起7日內發生性能故障,可以選擇退貨、換貨或修理;
(2)“15日”規定。產品自售出之日起15日內發生性能故障,消費者可以選擇換貨或修理;
(3)“三包有效期”規定。三包有效期自開具發票之日起計算;
(4)“30日”和“5年”的規定。修理者應保證修理后的產品能正常使用30日以上。生產者應保證在產品停產后5年內繼續提供符合技術要求的零配件。
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上,只要有進行交易,那么就可以作為消費者。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規定,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如果因為購買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造成了人身或者財產方面的損失,可以要求經營者、銷售者或者生產者承擔侵權責任。其中,向經營者、銷售者追究責任的時候,可以主張違約責任,也可以主張侵權責任,二者可以擇一而行。
消費者維權有哪些方式
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機構都有哪些呢?
消費者網購被騙怎么辦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試用算雇傭關系嗎
2021-02-10律師如何協助追賬
2021-03-14利用虛擬空間詆毀他人是否構成名譽侵權
2020-12-20非法集資中業務員如何認定犯罪
2020-11-14非職務發明的申請權屬于誰
2020-12-06傳統知識產權包括哪些
2020-12-252020最新債務轉讓協議書范本
2020-11-30監護人有權禁止未成年人談戀愛嗎
2021-01-26人身安全保護令是由哪一個部門負責發出的
2020-11-22格式合同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2021-02-22現在購房是好時機嗎
2021-01-10單位集資房能否私下轉讓
2021-02-14農村集體土地房屋可以遺贈嗎
2021-01-18勞動關系確認
2021-03-09勞務派遣終止是否勞動關系終止
2021-03-16人壽保險多長時間生效
2021-02-24購車險小心“高投低賠”
2020-12-17法院受理人身保險糾紛時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2021-02-09學生住院保險理賠嗎
2020-12-23護理保險是什么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