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我國刑事精神損害賠償的必要性
社會沖突往往會伴隨著一方或雙方因他人的過錯而使自己遭受損害,這種損害既可能是物質的,也可能是精神的。但目前在沖突解決過程中,人們往往只重視對物質利益的恢復和補償,但對精神層面受損如何補救重視得還不夠,而事實上,社會沖突的解決不僅要做到社會關系表面上的理順,更強調心理層面的和諧。從中可以看出,強調物質損失又重視精神損害是完整社會沖突的必然要求。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所制定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無疑使我國民事訴訟中的定神損害賠償制度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許多方面都有了新的進展。而在刑法領域中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卻未有所突破。過去一般的概念認為,在刑事案件中,由于加害人(即被告人)已受到了刑事制裁(這也無疑是最嚴厲的制裁),此時如再要求被告人承擔較大數額的精神損失賠償費用,因被告人人身自由被限制的客觀情形,在實際生活中往往也不能使被害人得到賠償;并且由于被告人身負的巨額債務,將來有可能會引發新的犯罪,而令其再次走上犯罪道路。最高人民法院曾通過專門的司法解釋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涉及精神損害賠償的問題作了排除性規定,對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損害不予賠償。這導致在實踐中,由一般侵權行為所導致的精神損害,往往能判決予以賠償,而犯罪行為所導致的精神損害,其后果比一般侵權行為更嚴重,反而更不易獲得法律的救濟和保護,對被害人而言,這無異使他的身心再次受到傷害,同時也是不公平的。在現行的法律面前,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損害賠償得不到法律支持,這對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而言,無疑是一種缺陷。隨著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的權利和規范意識不斷提高,這就促進了法律向深層領域的發展。例如2001年5月,我國首例由強奸犯罪而引起的貞操權損害賠償案,被害人最終獲得8萬元的精神損害賠償,該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共嗚,并得到了認可。在該案中,受害者要求精神損害賠償非但沒有降低受害者的人格和評價,反而使人們認識到,應當對受害者的人格予以提升和重視,同時也起到了喚醒犯罪者尊重他人人格價值的重要性的認識。刑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確立,對犯罪者無疑起到了一種制裁、教育作用,這樣從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受害者的仇恨心理,而使沖突雙方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共容性而非完全對立。另外在刑法領域,如果僅是一味關注和提高犯罪者的人格尊嚴和利益而忽略被害人的人格尊嚴和利益,也有悖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現代法的基本原則與理念。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公民的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使得精神損害賠償成為可能,犯罪者賠償能力的提高,也為精神損害賠償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基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將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刑法的領域,讓被害人在身體和財產受到傷害的同時,其心靈可以得到一絲慰藉。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拆遷協議可以委托父母辦理嗎
2021-01-11行政機關可以處理不履行行政協議義務行為嗎
2021-02-13車輛被盜報案有期限嗎
2021-03-22公司不給實習生工資怎么辦
2021-03-15使用單位應當對什么特種設備及時予以報廢
2021-03-02一首歌的版權費是多少
2020-12-15商標證書沒下商標可認轉讓嗎
2021-03-02什么是合同解除權
2021-01-13公司房產抵押貸款步驟是怎樣的
2021-02-08銀行按揭貸款購房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2021-02-27新生軍訓遭校園暴力致死學校是否負有責任
2021-01-04土地變更登記怎么辦理
2021-01-05小產權房買斷需要什么手續
2020-11-29如何簽訂勞動合同
2020-11-14放假多久算被迫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14農民工有哪些勞動保護
2020-12-19實習期可以直接離職嗎
2021-03-06事業單位可以進行勞務外包嗎
2021-02-13辭職以后怎么辦理居住證
2021-03-18壽險種類具體包括哪些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