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介紹,主要圍繞最高法院今年3月10日公布的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著重談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賠償范圍的問題歷來存在著很大的爭論,究竟什么樣的民事權利或者什么樣的民事權益受到侵害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大陸法系國家,在德國法、法國法之間,對此都有不同的認識,存在著爭論。這是理論上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實務上的問題。第二,我想介紹一下賠償權利主體的問題。誰是行使賠償請求權的權利主體,這在審判實務當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第三、我想介紹這個司法解釋涉及到的跟一些相關的法規的協調關系,包括刑事附帶民事程序跟獨立的民事程序當中的一些相互協調和銜接的問題。最后,我還想談談對于賠償數額的認識。我主要圍繞這四個方面的問題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關于賠償范圍的問題。賠償范圍也就是講什么樣的民事權利,或者哪些民事權利受到侵害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這個問題在理論上存在著爭議,需要加以探討;另外從民法方法論來說,賠償范圍問題直接與請求權基礎的思考方法密切相關,對審判實務有較大的影響。臺灣的王澤鑒教授,受德國拉侖茲教授的影響,非常強調請求權基礎的思考方法,認為這對于法官,對于律師,對于從事民法研究的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學思考方法。精神損害的賠償范圍問題就涉及到請求權基礎的思考方法。過去作出的一些判決,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其判決結果本身被人們接受,但是其判決的請求權基礎并不明確,或者并不正確。這引起了一些批評。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我們立法上的缺陷,對賠償范圍本身沒有明確的規定;二是由于過去的法學教育,不太重視方法論的引進和訓練,使我們的法律從業人員,沒有形成正確的請求權基礎的思考方法。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導致在有些判決當中,判決的法律基礎不正確或者不明確。精神損害賠償訴訟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要把這個問題解決好,明確界定精神損害的賠償范圍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在座各位都知道,大陸法系的民法理論中一般叫做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因為民法理論上講損害有兩種形態:一種是財產上的損害,一種是非財產上的損害。對于這兩種不同的損害形態,相應地就有財產上的損害賠償和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是不是一切權利受到侵害都可以主張財產上的損害賠償和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呢?這在各國的立法例上有著不同的做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是拆遷安置房,如何購買
2021-02-15抵押權的追及性
2021-03-19近親結婚可以領結婚證嗎
2021-01-29軍人離婚由哪個法院管轄?
2021-03-14人死亡后婚姻關系如何解除
2020-11-26調崗不同意離職能要賠償嗎
2020-12-22為什么旅行社責任保險應改為法定保險
2021-03-02某公司某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支公司訴被趙某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0-12-11保險公司可否直接給付賠償金
2020-12-04保險拒賠是否應先解除合同
2021-02-01超載運輸發生事故保險公司可否增加10%的免賠率
2021-03-15財產保險中出現施救費用怎么賠
2020-11-24保險利益與投保有什么關系嗎?
2021-01-12機動車保險事故發生后的索賠方式有哪些?
2020-11-12批準設立的保險公司登記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0-12-25農村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是指什么
2020-11-21不服征地拆遷補償方案,可重復申請行政復議嗎
2021-01-19門面房拆遷補償標準
2020-11-09離婚時對于拆遷款未使用房屋的一方應該如何主張
2020-11-14小產權房拆除時能否獲得拆遷安置補償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