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案件中,如果被告人的認罪態度良好,可能會得到法院從輕判決。什么是認罪態度好?如何判斷?針對這一問題大家有很多疑惑。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資料和法律知識對被告人的態度良好的界定標準進行回答。歡迎大家閱讀!
一、如何認定被告人認罪態度好?
我國刑法并沒有直接的規定“認罪態度良好”。
《刑法》第61條規定:“對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判處。”
《刑法》第63條第2款規定:“犯罪分子雖然不具有本法規定的減輕處罰情節,但是根據案件的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處刑罰。”
《刑法》第67條規定:“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定的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后果發生的,可以減輕處罰。”
《刑法》第68條規定:“犯罪分子有揭發他人犯罪行為,查證屬實的,或者提供重要線索,從而得以偵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二、規范“認罪態度”之標準
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行為事實認識接近法律真實乃至客觀真實的遠近程度以及在行為價值認識的表現上,兼顧司法實踐中的用語習慣,對認罪態度依次劃分為:好(用語:好或較好)、一般、差(用語:差或較差)三個檔次,并對各檔進行相對標準化。
1、“好”的基本標準:(1)行為事實上:愿意坦白交代,交待問題主動、徹底;(2)行為價值上:能夠深刻認識到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有悔恨表示;(3)認罪服法。
2、“一般”的基本標準:(1)行為事實上:坦白交待時瞻前顧后、顧慮較重,或交代不徹底,有投機心理;(2)行為價值上:對自己的行為性質認識不清。
3、“差”的基本標準:(1)行為事實上:不愿交代問題,進行消極對抗,對所實施行為進行狡辯,抗拒拘捕或抗拒交代等;(2)行為價值上:對行為社會危害性基本無認識,價值觀扭曲,價值判斷存在很大的偏執性,對訊問、審判等工作表現出明顯不滿和敵對情緒。
庭審過程中,被告人積極主動的態度都會影響到法院的最終判決。態度界定分為好、一般、差三種情況。如果您對認罪態度還有其他疑問,歡迎咨詢本站律師。
在我國關于拒不認罪是什么意思
盜竊拒不認罪的認定后果是什么?
法庭拒不認罪的話會怎么處置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出了醫療事故不知是幾級事故?醫療事故等級劃分
2020-12-15什么是婚前個人財產
2021-01-12未辦理結婚手續如何分手
2021-03-12婚前財產分割法律怎么規定
2020-12-09入職被發現畢業證是假的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1-03-17勞動糾紛調解手續有哪些
2021-02-02員工簽字又反悔 訴至法院被駁回
2020-11-16企業財產最低起保費是多少
2020-12-19交保費未出保單合同是否成立
2021-03-222020人身意外保險死亡賠償有多少錢
2021-02-12肇事用救護車保險報銷嗎
2020-12-18掛靠車輛該怎樣保險
2020-11-19保險代理人的代理行為如何認定
2020-12-14機動地是承包地嗎
2021-01-03國有土地出讓違約金可減免嗎
2021-01-28拆遷房房產證辦理需要多少費用
2021-01-25賓館拆遷斷水斷電影響了生意,怎么維權
2020-12-15拆遷前如何申請安置房
2021-03-18宅基地上的房屋倒塌了怎么申請重建
2021-01-12誰有權分割公房的拆遷補償款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