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銷售假藥主觀故意表現方面在法律上的依據有哪些
《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條規定的生產、銷售假藥罪是故意犯罪,即要求行為人明知系假藥而生產、銷售。在生產假藥犯罪中,行為人一般表現為直接故意,其主觀心態較為明顯。但在一些銷售假藥案件中,被告人拒不如實供述或者辯解其對所售藥品是否為假藥不知情,使主觀故意的判斷更加復雜,進而在司法實踐中出現證據運用難、案件定性難的現象,直接影響到對銷售假藥犯罪的精準打擊。
第一,行為人是否依法取得藥品經營資質。如果行為人未取得藥品經營資質而銷售藥品,其主觀上至少有逃避職能部門監管的故意。
第二,是否知曉涉案假藥的成分、性質。如行為人明知其所銷售的假藥中含有國家禁止添加的成分,或者所銷售藥品針對重大疾病治療,則行為人注意義務更高,因此也應當承擔更為不利的責任。
第三,進貨渠道是否正規,有無核實賣方提供的手續。認真核實賣方資質、手續,驗明藥品相關流通手續和重要標識,是藥品管理法律賦予藥品銷售者的基本義務,若行為人拒不履行法定義務,理應承擔對其不利的推定。
第四,藥品包裝是否規范,有無明顯質量問題。對一些藥品存在包裝或質量問題的,銷售者一般應當懷疑藥品的好壞或真偽,并因此提高了注意義務的要求。
第五,銷售渠道是否合法、正常。如有的藥店經營者將假藥秘密藏于與展示柜臺隔離的倉庫,即可推斷其對藥品真偽、質量存在的問題可能明知。
第六,銷售者的身份、文化程度、是否具有藥品相關專業知識等。第七,是否曾因銷售假藥被刑事、行政處罰等。當然,由于推定本身并非用證據證明事實,有可能出現錯誤,因此在適用時還要考慮行為人是否存在阻卻明知推定的理由和證據。
銷售假藥的主觀故意表現需要有關部門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分析,從而促進自己的權益維護在有效的方式中把握機會,但是會存在爭議,假藥已經不僅是簡單的犯罪,直接的經濟效益的損失可以估量的,但是最為重要的是對于社會誠信體系的打擊,自己需要清楚。
醫生銷售假藥罪的量刑是怎么規定的
生產銷售假藥要不要承擔什么責任?
生產銷售假藥劣藥犯罪有什么區別?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催繳房租不交怎么辦
2020-12-06醫療事故鑒定專家組是如何認定的
2020-12-13非法集資的手段有哪幾種
2020-11-18公車發生交通事故怎么處理
2021-03-06哪些情況可以申請交通事故保全處理
2021-02-04違反同一部法律的多項規定如何處罰
2021-03-18支票填寫樣式和格式是怎樣的
2021-02-06農民工維權討薪技巧2020
2020-12-05現在離婚財產怎么分配
2021-01-10強行隔離戒毒怎么通知家人探視
2021-03-06交通事故糾紛
2021-01-11公司錄用童工怎么賠償
2020-11-08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糾紛哪個單位管
2021-02-20公司員工調動崗位需要哪些流程
2021-01-16純勞務分包給個人是否合法
2020-12-05試用期離職脫著不辦理怎么辦
2021-02-23勞務外包員工解聘補償由誰支付
2021-03-03綜合意外險能夠報銷多少
2021-01-292020年航班取消賠償標準
2020-12-31六年工作沒買保險怎么賠償
2021-02-16